“小企業吃不飽,大企業不愁吃”——在經濟新常态下,晉江鞋服業馬太效應日益彰顯。一年多來,晉江運動鞋服業的訂單向大企業、品牌企業集中的趨勢正在強化。
業界表示,弱者出局、強者恒強這一産業特征,或是未來傳統制造業轉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和大方向。
作為我省縣域經濟首強,晉江的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連續十多年位居全國前十。細細看來,晉江縣域經濟的構成,以紡織服裝、鞋業、食品、陶瓷、紙業等傳統制造業為主。進入本世紀以來,這些産業的産值規模迅速成長為千億、百億級别,形成了晉江産業經濟的厚實之基。
然而,随着後危機時代和經濟新常态的到來,晉江的這些傳統制造業,幾乎無一例外面臨要素價格上漲、産能過剩、銷售不暢等的考驗,相繼進入了陣痛期和調整期,構成了對當地縣域經濟的沖擊。
從産業布局角度考慮,應對傳統制造業的調整帶來的經濟沖擊,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産業,橫向對經濟進行多元化優化,是理性的不二選擇。然而,由于傳統制造業規模龐大、占比過高,且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産業相對都是長周期行業,短期難有爆發性增長。對于晉江來說,傳統制造業本身的波動,隐藏着不小的風險,将着力點放在制造業本身,是最現實的考量。
對于晉江而言,傳統制造業規模過于龐大,其内部該如何轉型?這無論對于當地的企業家還是政府決策層,都是一場大考。筆者以為,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晉江傳統制造業轉型的核心任務在于優化産能布局。
然而,優化産能布局,并不是簡單地去産能,更不是簡單地關停企業。除了少數環保不達标、用工惡劣且虧損嚴重的企業可以直接采取行政手段關停外,市場上的大多數企業必須遵循市場化的規律,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進行優勝劣汰。事實上,晉江運動鞋服業呈現的訂單向大企業和品牌企業集中的态勢,當地政府并未強行介入和幹預,而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
大企業發展順風順水,小企業的出路何在呢?從全球制造業發展的規律看,産業集中度和集聚度的提高是大勢所趨。經過充分的市場競争後,龍頭企業控制大多數市場份額不可避免。在市場分工細化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大方向,是成為大企業和品牌企業的貼牌商或從事産業鍊上的配套環節。我們欣喜地看到,去年以來,晉江持續推進“大手拉小手”行動,鼓勵大企業将産能向中小企業轉移。這一做法,一方面解決了部分中小企業的訂單危機,破解了其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大量輸往外地的産能得以回歸,直接壯大了本地經濟。
在筆者看來,優化晉江傳統制造業産能布局的另一個方向,是引導産能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進入本世紀以來,包括晉江制造在内的中國制造以狂飙突進的态勢席卷全球,産能急劇擴張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工廠”。然而,客觀地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明顯。
以晉江傳統優勢産業紡織服裝為例,盡管這一行業總産值超過了500億元,然而受制于本土紡織面料多以中低端為主的狀況,當地品牌服裝企業所需的大量高端面料仍依賴于從歐、美、日、韓進口。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加快引導當地紡織面料企業向高端拓進。
傳統制造業是晉江縣域經濟之根基,必須全面、客觀地正視其内部的結構性問題,這也應當成為當下推進晉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着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