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用工緊缺的背後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已經面臨産業升級的壓力,面對産業轉移帶來的用工緊缺問題,晉江紡織服裝産業已經有意識地加快生産技術的升級換代,提高自動化水平,啟動智能化改造,改變用人觀念,也隻有這樣企業才能擺脫用工荒的困境。
産業轉移加重用工壓力
智能設備帶來明顯效益
随着中西部省份經濟的快速崛起,東部各類加工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大舉西遷,給當地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中西部城市無論在城市基礎設施,還是在用工數量、工資待遇和生活水平方面,已和東部城市相差無幾,外出務工不再是當地人的唯一選項,當地勞動者外出務工的意願近年來已顯着降低。
“十多年前受益于人口紅利,泉州紡織服裝産業迅速崛起,但進入21世紀後,熟練工正在老去;中西部地區,已經起步的制造業産區離家更近,讓外來務工人員不再樂于遠走他鄉;企業工薪投入逐年提高;年輕一代不願意進入勞動密集型産業……這一系列變化,倒逼沿海制造業轉型升級,擺脫人力依賴。”哈爾濱工業大學晉江工業技術中心副主任蔡宇祥表示。
與此同時,東南亞低人工成本優勢也吸引着企業紛紛“搬家設廠”,泉州紡織服裝企業向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遷移已漸成風潮。
除了勞務資源緊張、人力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激增等因素也影響着企業發展。“如果每年企業的利潤不增加10%,五年之後就會被淘汰。”來自晉江紡織服裝行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稱,企業要賺10%的利潤,隻有三條路可走—裁員降薪、技術改造、産品提價。對于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而言,當前,裁員降薪和産品提價的空間都很有限,于是技改成了重要出路。
蔡宇祥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8000萬人口從事紡織類工作。近幾年,從事傳統勞動密集型的工資額度平均上漲50%以上,而今年規模型、中小型紡織企業的利潤都萎縮得厲害。下行的市場、激增的成本,晉江紡織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技術創新能力不高、生産設備自動化水平較低、産業工人緊缺、生産流程不合理不規範等問題亟須破解。
而此時,有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的企業家們,已經走在前頭,率先對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以緩解用工壓力。
作為紡織行業較早加入智能技術改造“大流”的華宇铮瑩集團,如今已嘗到了甜頭。華宇铮瑩集團相關負責人蘇先生告訴記者,公司車間的經編機一般全天24小時都在生産,每8小時更替一名工人輪崗休息,每個機台每月需要3名工人輪換着工作。
“新招聘的工人以90後為主體,他們不願意從事夜班和單調性的工作,人員的管理問題困擾着企業的發展。尤其檢測工序對人員責任心的要求更大,一卷經編産品如果斷線和瑕疵檢測不出來,就會造成産品降等級和降價。”蘇先生介紹,自“經編機自動斷線檢測系統”項目啟動後,實現了斷線自動檢測、自動停機,避免坯布廢品的産生,在提高産品質量的同時,将管理織機效率提升10倍,即從每人管理一台織機提升到每人可同時管理10台織機以上。
蘇先生跟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年一條生産線來算,該系統全部投入使用可為華宇公司節約原料1000噸,節約原料費用1200萬元;同時,減少用工量,可使人力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可節約人工成本1600萬元。
“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再工業化"已經推動傳統産業張開雙手擁抱智能化改造,創新是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在工業4.0時代,晉江愛拼敢赢的企業家務必抓緊學習、創新思維,才能奪得新一輪工業競争的主動權。”蔡宇祥認為,引進智能設備生産,企業可以在快速優質地制造産品以動态響應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成本、能源及其他資源使用的最小化,環境持續性、健康性與安全性的最大化,服務質量的最優化,從而獲得最強的競争力。
“機器換人”換來新動能
經濟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事實上,采取“機器換人”方式應對由産業轉移所産生的用工壓力的紡織服裝企業,并不在少數。
偌大的廠房,1028台噴水織機整齊有序地高速運轉,這是記者在位于晉江深滬的龍峰國際工業園一期項目裡看到的震撼場面。該項目自去年逆勢投産以來效益明顯,年可生産布料上億米,産值超10億元。
據龍峰紡織董事長施天扶介紹,龍峰國際工業園一期項目雖然有1000多台設備在同時運轉,但整個廠房隻需要200多個工人,相比于傳統生産模式,其生産線基本實現智能化生産,減少了60%人力的同時,效率還提升了50%,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因此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拿生産過程中的穿棕環節舉例,我們一個盤頭大概有1.5萬條紗線,傳統的手工穿棕,一個熟練的員工一天隻能做好一個盤頭,質量有時候會出現小問題、生産效率也不高。後來我們引進國際先進的自動化穿棕機,每分鐘可以穿棕近200條,每天24小時運轉,每台設備可以代替30個員工,光一個環節就能節省上百個工人,不僅節約了人力,整個産品質量提升了,生産效益也大大提高。”施天扶向記者介紹。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在錦興集團旗下的福建正麒高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廠房裡,所有參觀人員的目光都聚焦在卷繞機台前。“這根看上去很細的線最多可由288根絲組成,組成的絲越多,産品附加值越高。錦興便是靠引進德國先進自動化設備達到這一效果,引領業内先進水平。”福建錦興集團總裁劉洪春的介紹引來大家的連聲贊歎。
“太震驚了,這麼大的卷繞車間裡幾乎看不到員工。錦興集團生産過程許多環節的自動化程度已經達到了專業的水平,希望借助我們的專業,把這些環節一一串聯起來,形成自動化流水線。”在參觀錦興車間時,中科院院士姚建年說。
走進錦興的包裝車間,滌綸絲正準備包裝,經過機械手的抓取之後,套袋、裝箱、打包等環節全部由機器完成。劉洪春告訴記者,這個車間一天的産能将近400噸,而這樣的産能隻需5到6個員工就能完成,整個包裝工序上将節省近120個員工,産品包裝質量也有所提升。
不僅如此,記者還從福建柒牌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2013年投入使用的西服全自動懸挂線、立體倉庫至今在業内都保持先進水平。在柒牌,西服一下生産線就直接入庫,不走任何中間環節;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專屬條码,隻要在電腦裡輸入條码,懸挂式輸送、全自動高速分揀、自動稱重噴码等,實現生産、倉儲、配送、運輸無縫對接,盡顯“智慧物流”。
柒牌集團人力行政總監苑義發告訴記者,原來柒牌的西服倉庫都是通過人工上架,特别是西服的款号和版型比夾克更多,工作效率很低。“如今每批入庫和出庫的服裝都會通過挂在第一件衣服上的條形码實現懸挂倉庫内的自動傳輸,這對于操作員工來說非常簡單,每個步驟都是标準化操作,光庫内操作的員工就可減少一半。”他說,從車間生産出來的服裝進入倉庫,乃至進入門店,全程都可以不折疊,極大地提高服裝的品質。而通過自動懸挂線配發服裝,也可以提高貨品的周轉。
“當前的倉庫,都是采取地堆方式,部分小件采用隔闆貨架,對于揀貨人員的要求比較高,而且出入庫都需要人力解決,随着用工成本的上漲,舊的倉儲方式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苑義發說,“柒牌立體倉庫内部是不需要人員的,每個入庫的托盤上都帖有條形码标簽,其在立體倉庫的流轉都是通過系統識别托盤的信息而傳送指令,這些都會在倉庫管理系統中定義和傳送,所以出入立體倉庫的操作都是自動實現的。這對于托盤作業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一方面節約了倉庫面積,另一方面也節省了人工。”
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産權局副局長謝建新告訴記者,物流倉儲企業的自動化改造是産業提升的重要環節。積極推動立體倉儲和智能物流技術在現有傳統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的應用,引導企業進行搬運機器人、码垛機械手、自動運行小車以及貨物分選系統、識别跟蹤系統、産品庫存管理等軟硬件建設,将減輕人員勞動強度、消除人為差錯、降低儲運損耗、有效減少流動資金的積壓、提高物流效率
人機有效配合
發揮智能化設備最大效能
伴随着企業機械設備不斷智能化升級,自動化設備因其數字化、網絡化、模塊化程度較高,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比普通工人高很多。因此,企業在“機器換人”的同時,對高級技術人才、設備維修維護人員的需求度也随之增高。
在龍峰紡織副總經理施曉輝看來,企業設備升級了,一線人才也要跟着升級,隻有實現人的自動化與機器的自動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益管理,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産運營成本。
哈爾濱工業大學晉江工業技術中心主任李華焘則表示,自動化機台操作人員素質要求肯定要比普通工人高。因為自動化機台一般都具有智能性而實現半自動或全自動控制,其數字化、網絡化、模塊化程度高,所以對操作人員素質要求會相對高很多。“如果人工對設備操作不專業,智能設備便無法發揮其運行的理想效果。”
為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晉江工業技術中心主要通過教學工程等方式,為企業培養一批高技術級别的操作人員,其他人員則在實際生産中再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柒牌集團在引進自動化設備的同時,從制定标準操作流程、提供專人專業培訓進行配合。2012年,柒牌集團建立柒牌大學,并根據供應鍊管理學院的情況成立了項目組,邀請德國設計師進行對接指導的同時,也為相關人員提供專人專機專業的培訓。此外,柒牌集團還派核心技術人員、技術總監到森馬、海爾等知名企業交流學習。
柒牌集團西服生産管理部經理楊森告訴記者,車間對每個工序設定生産的标準時間,對于某些環節确實需要較多時間完成的,便安排多人同時進行,最大程度發揮機台效能;另一方面,車間對每個工人采用IE測時考核,要求工人在标準時間内保證标準化生産。
實際上,晉江市政府一方面通過借助外來“最強大腦”深入企業診斷把脈,另一方面,也通過推薦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解決技術人才缺失的問題。
據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産權局副局長謝建新介紹,圍繞晉江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産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重大項目,為貫徹落實《晉江市人才工作趕超行動方案(2015-2020)》,晉江市政府鼓勵支持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積極加強與國内外知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的技術、項目合作,整體提升産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謝建新告訴記者,晉江市政府實施“項目+人才+團隊”工程,強力推進高層次人才智力引進項目招商,拓寬引才引智渠道,通過國内外各種人才對接招聘會,引進智能裝備産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項目。與此同時,支持企業依托高校院所、行業協會及各類創新平台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推動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泉州理工職業學院、晉興職校、安海職校等高職中職學校開展定向和崗位培訓,培養一批滿足智能制造發展需求、具有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
智能化大家談
“智能工廠”已成現實
“機器換人”迎來爆發
“智能工廠”的概念最早是奇思2009年在美國提出,目前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成為一個又一個的現實。業内人士認為,随着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遞減,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似乎成為機器換人的爆發點。根據制造業的微笑曲線理論,産業鍊的前端和後端是高附加價值區域,随着信息技術融合到制造業形成CPS(信息物理系統),未來制造業的微笑曲線兩端将更加陡峭。
産學研三螺旋互動
優化智能化改造路徑
晉江市有關部門在走訪企業的過程中,收集分析紡織行業存在的紗線斷線難以檢測以及尾端包裝、物流倉儲等方面的共性問題。針對行業存在的共性問題,充分深化與相關院校的産學研合作,發揮地域優勢,加快經編機自動斷線檢測項目、紗錠自動包裝線等六個共性項目建成行業創新示範點的建設。
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産權局副局長謝建新告訴記者,“政府-産業-大學的三螺旋理論告訴我們,和諧的三方将會産生相互作用、協作創新、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科技部門通過部署"1個數控專題、2大科研平台、3項行動目标、6個創新示範點、12個行業應用推廣、32家改造試點"紮實推進智能化改造路徑。”
“目前,六個創新示範點已有四個已經研發調試成功,作為研發創新和應用示範的橋梁,由晉江市政府保有知識産權,并供晉江市所有企業參考學習,由點及面地帶動行業的智能化改造。”謝建新說。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副所長何鵬認為,從晉江企業的發展現狀看,有幾個方面逼着企業必須加快智能化改造。“首先是企業缺工成為常态,國内人口紅利已經全面消退,去年适齡勞動人口減少了371萬,各地都在戗人,特别是一些一線操作崗位,80、90後都不太願意去,企業普遍反映招工越來越難。另外是管理壓力,由于裝備升級跟不上變化,企業生産流程管理,後勤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中型企業主被日常管理拖住。”
鼓勵數控研發企業自主創新
打造數控機械産業“晉江芯”
目前許多紡織服裝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時,存在價格昂貴、維修服務跟不上的情況。而本土企業在智能設備的研發上比較被動,設備的穩定性跟精密度都有待提高。為了鼓勵更多的本土企業在研發上創新,省級、泉州市級、晉江市級出台了相應扶持“數控一代”政策。
謝建新表示,去年10月,福建省政府專門出台《關于支持泉州加快推進“數控一代”促進智能裝備産業發展的若幹措施》,政策鼓勵本土企業購買本土設備。對本地企業采用列入“數控一代”示範項目産品的,購買數量為10台(套)以内的,每台(套)按采購發票總價(不含稅)的20%予以補帖(市、縣各承擔30%和70%);購買數量為11~50台(套)的,每台(套)按采購發票總價(不含稅)的15%予以補帖(市、縣各承擔30%和70%),單個企業最高補助不超過300萬元;購買數量為51~100台(套)的視同省級技術改造重點項目,除省上對每台(套)按采購發票總價(不含稅)的5%予以補助外,市、縣兩級再給予共5%的補助(市、縣各承擔30%和70%),單個企業最高補助不超過500萬元。
謝建新告訴記者,晉江将積極發展數控化紡織機械智能裝備,提升發展細針距、大筒徑、高轉速大圓機和高速經編機、噴氣織機、劍杆織機、無縫内衣機等織造設備,以及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全自動控制紡絲機、全自動絡筒機、高速加彈機等紡紗設備,積極發展智能平網印花成套設備、圓網印花成套設備、冷轉移新型印染成套設備和低浴比氣流染色機、節能減排印染後整理設備等印染設備,加快發展智能化驗布機、縫紉機、繡花機、服裝吊挂系統等成衣生産設備,積極發展針織用針、針筒、縫頭機、停經片、片綜等關鍵零部件,打造從紡紗、織造、印染到服裝生産的紡織服裝機械産業鍊。
記者觀察
合力打造智能制造“晉江闆塊”
中國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時代已經過去,與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相伴相生的工人回流現象,加劇并拉大了東部地區的用工荒,随着産業的區際轉移和多個區域經濟闆塊的發力,各地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争奪日趨激烈。
面對招工難,一些晉江企業打出了“提高工資”這一狠招,但這并非長久之計。“工業4.0”時代到來,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系統逐漸替代人工進行了很多領域的工作。在晉江産業圈,也生成了一波“機器換人”的潮流。
企業為什麼要智能化改造?總的一句話,就是要讓“機器換人”換來新動能,企業創新創出新優勢。晉江民營經濟很有活力,但進入新常态,面臨新形勢、新壓力,創新是“一步不得不下好的棋”,特别是智能化改造,是制造業升級最關鍵的環節,已經越來越緊迫。
也許有的企業家擔心,智能化改造周期長影響企業正常運轉,有一定的風險,投進去了沒市場怎麼辦;又或許有的企業家會認為,在這種形勢下,企業最重要的還是怎麼活下來,智能化可以緩一緩。事實上,從國内外環境看,新的工業革命來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誰能适應趨勢,戗抓機遇,誰就能在産業分工體系中戗占先機。
現在,國家已經出台《中國制造2015》規劃,各地都在推進智能化改造,建設“無人工廠”。根據渣打銀行5月初的報告,珠三角地區隻有不到20%的老闆考慮将工廠搬到越南、印度等地,但有80%的老闆選擇智能化改造,企業積極性很高。試想一下,如果其他地區的企業都在做,而晉江企業沒有動或者動得不快,那麼本地企業就會被甩在後面。
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現在智能化改造已經形成熱潮,如果晉江企業能抓住機遇,全力加快推進,就能率先擺脫困境,找到新的動能,相反,企業如果不主動适應,舊的問題沒解決,新形勢又冒出新問題,等下一輪周期一到,很多企業可能就沒有那麼幸運,就要被拖垮。因此,隻有大家都來參與智能化改造,加快行業裝備升級腳步,把技術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的“晉江闆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