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記載中,有關腰帶的說法很多,在商周時期,帶已有革帶和大帶之分。大帶是天子與諸侯的腰帶。趙武靈王時推廣胡服騎射,而胡人的腰帶是很有特色的在腰帶上附加了許多小環,可以将小飾物随身攜帶,當時的腰帶使用帶鈎加以束縛,帶鈎用銅或鑲金制成,腰帶又以皮革制成,這種帶式由趙武靈王推廣使用,流行了很久,對後來腰帶的演變起到了很大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婦女服飾中腰間加以束帶,它與革帶區别之處為腰帶柔軟而長,一般在腰間繞一、兩圈之後再行打結。腰帶長且能系漂亮的結式,并有飄逸的帶尾,是女性服飾顯得更加妩媚動人。
在唐代,官服使用革帶,沿襲古制。婦女命服中随男服沿用革帶,但一般婦女常服中腰帶又以束帶為主,以柔軟綿長、纏繞花結為美。
革帶在宋代官服中,是标志官位高低的附屬物。從材料和裝飾、色彩上都很有講究。革帶的名稱和種類極多,不同的官品佩戴不同的革帶,等級是十分嚴明的。日常生活中及低等官職和平民的腰飾有革帶、勒帛、縧和看帶。勒帛是指約束繡袍肚和背子之用的帶飾。縧是如繩索形普通的圓腰帶,用以束腰而下垂,宋代的隐士和一般人士多用。看帶是在織成的帶上織有花紋裝飾,較寬闊,即為後代的鸾帶。
明代的腰帶,多束于胯部并不着腰,用細紐将腰帶懸于衣肋間。清代官服中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
清代服色推明黃色,如皇帝的朝服帶為明黃色。按規定,宗室用黃,覺羅用紅,其餘人皆用石青、藍色或油綠織金。帶用絲織物,上嵌有各種寶石,有帶扣和環扣,用以系汗巾、荷包等物。帶扣用金、銀、銅制成,考究的則用玉、翡翠等。一般男子的腰帶以湖色、白色或淺色的束帶為準,其長結束後下垂至袍底,講究一些的可以繡花或加一些零星佩飾。婦女所束腰帶多在上衣内,較窄,用于編結而下垂流蘇。後改長而闊的綢帶,系于衣内而露于褲外,成為一種裝飾品。顔色淺而鮮豔,一般垂于左邊,帶下端有流蘇、繡花或鑲滾。
後來,由于冠服制度的解體,紐扣和拉鍊的廣泛使用,腰帶的應用逐漸減少,不像以往那麼嚴格和規整,但他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仍使腰帶在服飾整體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如今的腰帶,款式衆多、造型新穎獨特,在服裝整體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