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的發展告訴我們:服裝的時尚交流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有本土文化之間的,又有中、外文化之間的;既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本世紀真正意義上的服裝文化的時尚交流可以說是從20年代開始的,其動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大批國外留學生在回國的同時,将海外的着裝觀念和穿着方式帶進來,使一部分進步人士脫去長袍馬褂而穿起了西式洋裝;其二是受來自美國好來塢電影文化和海派服裝的影響,以上海為主的大都市女性紛紛打扮成一副\"摩登女郎\"的模樣,追求地道的海派西洋風格,又窄又長的裙子,佩戴橢圓形眼鏡、手表、皮包和陽傘,這種打扮在上海灘極為盛行,時髦女性争相效仿。同時,旗袍也倍受女性的青睐,這時的旗袍也一改傳統的式樣,其造型為收腰線、長下擺,顯露身體曲線,開衩提高并鑲飾花邊,領型前低後高。特别是穿在一些女影星和社會名流身上,更顯出嬌柔典雅的風範,随即成為老少皆宜的新女性的代表性服裝。再後來的旗袍相繼出現連袖式、對開襟、琵琶襟等形式,根據季節和不同的要求,又有單、夾、襖之分,袖子也有長、中、短、松、緊之别。由此可見,服裝的發展是建立在時尚文化之上的,時代的更替,文化藝術的拓展,人們知識和情感的深化,其審美需求不斷的向服裝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服裝的造型不斷的翻新,以再現時尚文化的新面貌。同樣的服裝造型,每個時期都會賦予它新的元素和不同的内涵。
衣食住行乃國際民生之必須,時尚交流乃服裝之必須。這一時期,身為大元帥的孫中山先生對民生極為重視,将\"民生主義\"當做其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他甚至親自參與了服裝的改革。第一件中山裝是在上海南京路的\"榮昌祥呢絨西服店\"誕生的,這家店的老闆王财榮曾多次為孫中山先生制作服裝。當時孫中山先生将從日本帶回來的學生裝交給王老闆進行改制,王老闆在參照孫中山先生的設想的基礎上,将學生裝與西服的款式和剪裁方法相結合,其造型特點是:翻折式立領,單排7粒扣,上下各兩個貼袋,上貼袋結構為對折有兩條裝飾線,上貼袋蓋呈倒山形筆架式,其寓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依靠知識分子,下貼袋結構為暗縫立體式,袋蓋呈長方形。中山裝的出現特别受到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的普遍推崇,并且延續不衰。但建國以後的中山裝受時尚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列甯裝的影響,在款式上有了新的變化,如翻折領的領尖變尖了,單排7粒扣變為5粒扣,上下貼袋在原有的基礎上作了簡化處理。50年代,北京紅都時裝公司特級工藝師田阿桐在為領袖毛澤東制作服裝時,在中山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制,為體現毛主席的高大偉岸的形體和非凡的氣度,将領型、袖型、口袋和前後身的闆型都重新作了修訂和調整,使之更加大氣、高貴,強化其東方文化的新風貌。随之,中央主要領導人中,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都穿起了這種被海外媒體稱為毛澤東式的服裝。而這種毛式服裝也影響了後來的元帥服裝的造型。
在我國近百年的服裝發展中,就其時尚交流和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數最後的20年。改革開放,經濟和文化的複興,使剛剛從10年動亂中過來的人們僵化的神經開始萌動,人們無奈的發現,10年中被淹沒在\"綠海洋\"中的裝扮實在是身處一種極為特殊的政治環境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愛美求麗乃人之天性。伴随着改革開放的大門被敞開,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視野也一并打開了。這時,國家的領袖們又一次充當了服裝文化改革的先鋒,當總書記胡耀邦和中央政治局的5位常委集體穿着西服出現在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人們在震驚之餘感到:我國服裝文化的又一個春天來到了。于是,西服、牛仔裝、裙裝等這些帶有全球性色彩的服裝穿越時空而穿在人們的身上。
1985年是我國服裝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新時期的實質性的中、外服裝文化的時尚和交流拉開了序幕,就在這一年的5月間,有三位國際級的服裝設計師先後來到我國首都北京進行時裝展覽和展示。依夫·聖·羅朗(Yves Saint Laurent)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25年個人作品回顧展\",使我們看到了他25年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之作,也讓我們探尋到世界時裝藝術的發展軌迹。聖·羅朗在他的展覽前言中這樣寫到:\"中國一直吸引着我,吸引我的是中國的文化、藝術、服裝、傳奇……,我們西方的藝術受中國之賜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明顯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決不能臻于今日的境地。\"聖·羅朗的語言是真誠的,這在他展出的三個系列的中國風格服裝作品中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是繼1983年第一次來北京舉辦大型個人時裝作品展示之後,1985年5月又一次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個人時裝作品展示會,在他百餘套别開生面的作品中,我們親眼目睹了卡丹的藝術才華和經營之道。小筱順子(Junko Koshino)也于1985年5月在北京飯店舉辦題為\"依格·可希侬(JK)的時裝作品展示會\",使我們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表示欽佩的同時,也對日本服裝的繁榮刮目相看。當小筱順子穿着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李昭女士贈送的旗袍,觀看了北京國有服裝企業和僅有的幾家新型服裝企業之後說:\"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随即她的服裝分店于1986年在前門珠市口開業了。
顯然,1985年讓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受到了震驚,也拓展了藝術視野,在這種新時期的國際服裝文化的交流中得到了啟迪的同時,開始面對服裝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思考我們的服裝發展的新取向。大批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以此為動力開始了服裝創業之路。而正當舉步為艱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還沒有站穩腳步之時,一些國外知名服裝品牌陸續進入了中國市場,在相應的服裝文化領域搶占了一席之地,使本來就脆弱的服裝文化和服裝市場的運行失去了章法,也使毫無準備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亂了陣腳而無所适從,嚴酷的事實讓新興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清醒,服裝文化的整體上的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綜合性、多方位的服裝發展體系之上的,它包括服裝文化、服裝理論、服裝設計、服裝工藝、服裝市場、服裝管理、服裝教育、服裝傳媒、服裝信息網絡等各個層面的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