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其産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作以簡要闡述,以供參考。
滌綸織物定型後色變牢度差原因
滌綸色牢度要求高的客戶,染廠在實際生産過程中,經過高溫高壓染色後,通過還原清洗,再經過高溫定型,還是達不到理想的色牢度。
原因在與:滌綸經分散染料染色後的熱遷移現象是導緻上述問題的關鍵所在,熱遷移性是分散染料普遍存在的一種性能。是指在後整理高溫定型時受幹熱或濕熱空氣的作用部分染料通過纖維毛細管由纖維内部向纖維表面遷移,造成染料在纖維表面的堆積和再分配,助劑及其表面活性劑的存在包括布面上的殘存都會加劇其産生。
由于這種熱遷移主要與染料本身的結構有關,且不同結構的分散染料其熱遷移性的大小也不一,相互間差别也較大,所以在經後整理高溫定型時特别是在使用矽油、抗靜電時因其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而當這些助劑在布面上吸附不均包括布面PH不勻時,就會産生上述所謂的色花、色變、牢度下降如摩擦、水洗、沾色等一系列問題,這種現象常常表現為一種或幾種并存,從而給染色質量帶來難以克服的隐患及危害。
處理措施
首先要選擇熱遷移性小及相近的分散染料,因這些染料結構的分子量較大,與滌綸纖維的親和力也較大,故很難從纖維内部遷移至表面。
拼色染料的選型盡量選用同一型号或高溫型染料,因不同型号的染料其熱遷移比例不一,升華牢度也不一,高溫型升華牢度較高,盡管染料的熱遷移牢度與升華牢度并不一緻,但高溫型染料在較高溫度定型下染料的升華較少,相應色光的穩定性也較好。
後整理采用較緩和的工藝,顔色越深染料的遷移量就越多,溫度越高,對遷移的影響就越大,在保證定型效果的情況下視品種情況可選用150℃或更低的溫度,從而避免或減少染料的遷移。
對後整理柔軟劑要進行選擇,盡量采用不含乳化劑的親水矽油或自乳化嵌段矽油,且這類矽油穩定性好,色變、黃變低,對染料遷移能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加強染後的還原清洗,尤其是深色,其浮色一定要清洗充分,以保證自身牢度,同時盡量選用酸性清洗,若用堿性保險粉工藝,則一定要中和,因部分染料對PH較敏感,有的在PH>6時經高溫整理後就會變蘭變紫,且這種色變有些是不可逆的,甚至無法回修。
影響定型時顔色變化的因素
定型工藝的設計是根據B/F織物的狀态:門幅、克重、強力、縮水而設定,其中對顔色變化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個參數。
1、溫度
過樹脂:深色:170℃;淺色(敏感色):150℃
不過樹脂:150℃
幹布:130-160℃均可,以布幹為準
溫度100-150℃對顔色影響較小,大于150℃時,溫度越高對顔色影響越大。
2、速度
根據織物結構及厚薄而設定,一般為:
170℃14M/MIN (克重大于250GM)
170℃16M/MIN (克重200-250GM)
170℃18M/MIN (克重小于200GM)
如實際操作時發生布面不幹情況,先檢查機器是否正常;如是則先通知工藝負責人調慢車速并作工藝的更改。同溫度情況下,保持布面幹(0-6%含濕率)相差2- 3M/MIN對布面影響可忽略。
3、循環風
a>.通常過樹脂用II級風,熱效比I級高,對顔色的影響變比I級大;
b>.不過樹脂較緊密、厚重結構須用II級風;較疏松、不穩定布類可用I級風。定型以布幹為準,在同溫度下對顔色影響可忽略。
4、用料
a>.樹脂、催化劑與纖維發生化學反應,共價結合,改變了纖維内部分子排列,對織物的顔色變化影響較大;
b>.樹脂、催化劑份量越大,對顔色影響越大,反之影響會減少;
c>.軟油對顔色的影響是根據自身本色和離子性。外觀黃比外觀潔淨、白的軟油對布面顔色影響大。陽離子軟油(表面活性劑)比非離子軟油對布面顔色影響大。
總之,一個後整配方組合裡面加入的樹脂、軟油份量越高,對布面顔色影響越大;樹脂、軟油份量越少對布面顔色影響會相對較小。這是對工藝設計時就要優先考慮到的。
5、門幅
定型工藝設計時根據織物結構不同,KN機型針數不同,PD缸型的影響而确定一個比較合理的門幅,原則是保證織物經向X緯向縮水相對平均(如6x6%,7x7%)
後整理試整人員在作試整前應先查詢後整理定型工藝,保證門幅達到工藝要求。
否則會影響對色人員眼光判斷,尤其是雙珠、雙面、羅紋、LYCRA羅紋、提花等布。門幅相差過大會影響布面色光。
從觀察者與織物因素考慮
為拓展大家思路,我們請教部分從事印染方面的人士從顔色色光和織物結構上返光其他方面考慮,認為:
1、顔色: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夠看到顔色是因為物體反射光線進入眼睛。如果物體不反射光線,我們是看不到顔色的,這就是黑色。那麼哪個波段的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球呢?
我們是根據布面反射的光線來假定布料的顔色的,不同的人因為眼球接受光線刺激而有不同的反應,我們當然不會去讓一個色盲或色弱的同事是決定一塊面料的顔色是否可以接受。
那麼布料的顔色又是怎麼來的呢?
它由紗線部分的反光與紗線間的空隙的透光混合而來,同樣一塊面料,放在近處看與遠處看,顔色是有一定的區别的,相信每個人都有此經驗。
不仿做這麼個試驗,将相同顔色的紗線按照不同的密度排列與白紙上在一定的距離上看,其顔色是變化的,密度由小變大的過程中,顔色在由淺變深地漸變。
2、組織結構與反光和透光的關系:物體的表面越是平坦,則反射光線越多,反之,散射光線越多。我們織物的表面狀況可謂異常複雜,一是凸凹不平,二是毛羽,三是紗線密度與空隙密度的比例。
明顯的例子是織物表面經曆透明塗層後顔色會變化,因為其表面狀況收到塗層的作用而改變。我們的織物在放大若幹倍後按輪廓畫線,有點類似山峰和山谷。峰高則谷底無光,峰低則谷底光足。反射光和散射光随其變化而變化。
3、定型:經向和緯向(其實應該說縱向和橫向)均收到拉力作用,因此織物的表面狀況一定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的結果是反射入我們眼球的光線的改變,當超過一定的界線,我們就感覺面料的顔色改變了。
助劑的使用由時會象塗層那樣改變顔色的,比如在纖維或紗線表面成膜的,因此很多後整理助劑上會特别注明,使用該助劑不泛黃,不改變色光等句。
為了更直觀體驗環境對顔色的影響,我們可以用下圖測試,用手指蓋着圖中的中間線,然後體驗效果。
手記
隻要在生産過程中通過上述措施及配合合理的前處理、染色工藝,相信後整理定型後的色花、色變及牢度下降等一系列質量問題就一定能夠控制在我們要求的範圍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