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紡織材料(纖維、紗線和織物)進行以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過程。染整同紡紗、機織或針織生産一起,形成紡織物生産的全過程。染整包括預處理、染色、印花和整理。染整質量的優劣對紡織品的使用價值有重要的影響。預處理亦稱練漂,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紡織材料上的雜質,使後續的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得以順利進行,獲得預期的加工效果。染色是通過染料和纖維發生物理的或化學的結合而使紡織材料具有一定的顔色。印花是用色漿在紡織物上獲得彩色花紋圖案。整理是通過物理作用或使用化學藥劑改進織物的光澤、形态等外觀;提高織物的服用性能或使織物具有拒水、拒油等特性。大多數整理加工是在織物染整的後階段進行的。在毛紡織物染整中往往把許多預處理過程歸入整理範疇,并把整理劃分為濕整理和幹整理。
形式
染整加工一般是在單機台上進行的。按照工藝要求,有些單機可順次連接起來組成聯合機進行連續生産。常見的聯合機是由浸軋、汽蒸、水洗、烘幹等設備組成的,特别适用于大批量産品的加工。織物的染整加工有的可成繩狀進行,有的則成平幅狀态進行。繩狀加工效率較高,平幅加工則不易産生褶痕。毛織物和緯編織物的染色和淨洗一般都以繩狀的形式進行。由于針織物、毛織物、蠶絲織物和合成纖維織物容易變形,染整加工時應盡可能減少張力,采用松式設備加工。
編輯本段性質
染整的大多數工序是化學加工過程,紡織材料經化學加工後要反複水洗并加以烘幹,熱能和水的消耗量都很大,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在化學處理過程中還會産生有害物污染空氣和水。因此,确定工藝和設計設備時,必須設法降低熱能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減少污染。
發展過程
染整的發展和纖維生産以及化學工業、機電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染整加工的對象都是天然纖維制品,其中以棉紡織物的加工數量為最大,其次是毛紡織物,再次是麻和蠶絲紡織物。以後,粘膠纖維、醋酯纖維等化學纖維開始大量生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合成纖維生産的迅速增長,使紡織産品的結構起了極大的變化,染整也出現了新的加工技術。染整加工最早使用的化學品和染料都是天然産品,加工手續繁瑣費時。酸、堿、漂白粉等大量生産以後用它們進行染整預處理,加工效率大為提高,改變了預處理的原始加工方式。合成染料的發展使人們擺脫了對天然染料的依賴,為染色和印花提供了為數衆多、色澤鮮豔、不易褪色的适合于不同纖維染色的染料品種。合成化學整理劑使防皺、耐久性拒水等近代化學整理獲得發展。自40年代以來染整設備在連續化、減少織物張力、提高加工效率以及利用電子技術對溫度、溶液濃度、設備運轉速度等工藝條件進行自動控制等各方面的發展很為迅速,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産品質量。随着生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物的社會消費情況在不斷變化。室内外裝飾和工業用織物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人們對服裝用織物不但要求花式品種豐富多彩、穿着舒适,而且還要求具有易洗、免燙等性能。對某些特殊用途的織物更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例如阻燃、拒油等。因此,染整工藝技術也将随着不斷發展和提高。
【版權聲明】聯合紡織網文章/圖片來源于盛澤紡織網,
文章僅供信息專遞作用,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
請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電話:0755-8229 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