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裝秀”的緣起
據了解,此次“漢裝秀”肇始者是雲加房地産公司,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尹郁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房地産開發不僅是建設一個個房地産項目,而且是在打造一種文化,打造一個城市,書寫一段曆史。但是,現在的北京已經面目全非,CBD更加籠罩在一片‘洋設計’的陰影之下,城市的文化、風格與靈魂都沒有辦法在這些建築中尋找到痕迹。為此,我們發起了‘文化複興’的倡議,并且選擇了建築作為載體,‘漢裝’作為語言。”
尹郁進一步表示,建築是城市的服飾,衣裳是人的服飾。采用建築作為載體,是要在建造“石韻浩庭”時體現出中國建築美學中簡約、圍合、人性化、親近、自然等原則,體現出一種“漢風”;而選擇“漢裝”作為表達語言,是因為“漢裝”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與文化美學的品格。選擇“漢裝”,不僅希望在該項目的外立面沒有建設好、小區環境沒有體現出來的時候,作為一個形象代言的角色,而且,希望能夠在服飾界、文化界引起反思,注重中國民族文化的整理與發揚,從而真正發起一場有曆史意義的文化複興。
“漢裝”如何界定?
對于“漢裝秀”的争議,首先出現在“漢裝”的界定上。有的學者認為,對應于“唐裝”,“漢裝”容易被人理解為“漢朝服裝”,複興“漢裝”,有“複古”的嫌疑。有的學者認為,對應于少數民族服裝,“漢裝”容易理解成為漢族人的服裝,提倡“漢裝”有大漢族主義的嫌疑。
對此,參與了該系列行動策劃的黑白灰工作室負責人尤偉表示,“漢裝”是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曆史的積澱與文化的象征,提倡“漢裝”,是為了喚醒人們對曆史記憶,對傳統的反思。一個沒有曆史感,不懂得尊重曆史的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但是,在商業文明的沖擊下,有着深厚曆史積澱的中國也走入了迷茫與困惑。“漢裝”的提出,可以讓人們從直覺上感受到民族服飾的美感,進而喚醒人們的曆史感。
有些網友則認為,即使“漢裝”理解成漢族服裝,也是到清朝以後才消亡的一種民族服裝,“尋找失落的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神聖權利”。
“漢裝”能否代表中國文化?
對于“漢裝秀”的争議,還集中在“漢裝”能否代表中國文化的問題上。在網上,有的網友認為,文化複興,最重要的是複興文化的内在精神,而不是表層文化,而服飾文化隻是一種表層文化,不能代表一種文化的内在精神。
對此,尹郁的解釋是,“漢裝”是最能夠代表中國服飾文化的一種服飾種類,大方、簡約、優雅,寬衣肥袖,衣袖飄飄。寬衣大袖的“漢裝”,也反映了中國人的人生觀,追求悠閑、自然、清靜的安詳生活,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豁達的世界觀。而服飾,作為人類衣、食、住、行的首要元素,自然最直接地代表了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