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全國紡織産業3萬多家規模以上企業而言,這僅僅是示範。目前我國紡織産業發展智能制造的基礎整體還比較弱,還處于工業2.0與3.0交彙并向工業4.0發展的階段。
紡織産業如何對接“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能給紡織産業帶來哪些新的發展?中國工程院于4月27日發布的《我國紡織産業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給出了答案。
傳統工業思維模式待改變
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中國作為低成本制造大國的競争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随着勞動力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及國内外其他因素影響,紡織企業利潤增長幅度已從2011年的43.9%下降到2015年的5.3%。
“未來5-10年,智能制造是我國紡織産業可持續發展、走向高端的可靠保證。”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說。
不過,他在調研中發現,數量衆多的紡織企業尚停留于傳統工業思維。裝備不互聯,工藝不互通,産品不互動,組織架構層次多,制造規模化,産品同質化,要素成本高,競争乏力。
“共性技術為發展紡織産業智能制造奠定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紡織産業要成功轉型,邁向智能制造,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裝備互聯、消除信息孤島。
目前,我國不少紡織企業正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山東華興紡織集團通過物聯标識、設備集成、工業控制網等共性技術的應用,實現從原料投入到成包入庫全自動生産線,提高生産效率30%,縮短産品生産周期35%,降低人工成本達70%,綜合運營成本降低25%。
“在制造過程中,通過對機器所産生的各種數據的自動化采集、統計、分析和反饋,将結果用于優化制造過程,大大提高生産效率。”俞建勇說。
機器換人凸顯人才與科技瓶頸
以機器換人,是紡織産業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發展的一個顯性标志。但機器換人不是不需要人,“目前最緊缺的恰恰是具備紡織制造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知識和能力的各層次人才。”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坦言。
多年前,紡織産業需要優秀的擋車工、機修工、營銷業務員,随着紡織産業智能制造的推進,企業急需熟知紡織流程特征的機器人工匠、網絡工程師、自動控制工程師等各類各層次的複合型人才。
“這類人才的缺乏還反映在教育領域。”賀燕麗表示,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課程設置老化、缺乏學科交叉、專業教育與企業實際需要脫節等問題。
除了人才匮乏,推動紡織産業發展智能制造的科技資源也很薄弱。
目前,國内屬于紡織行業的化學纖維制造、紡織、服裝服飾行業的年度研發投入強度都低于1%,居于制造業32個行業的中下遊。
“理論上,企業都有銷售收入3%的研發投入,但投入的研發資金主要用于硬件設施的引進、更新,真正用于智能制造相關關鍵技術創新研發的投入普遍偏少。”俞建勇說。
而國家對于紡織産業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也相對較少,缺乏相應的科技創新基地和服務平台。為此,俞建勇建議,以紡織制造為主體,跨領域組織聯合相關力量開展科技攻關。
轉向服務型制造新模式
一方面,計算機、網絡、裝備制造等的發展,推動紡織産業制造技術從自動化、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也促使紡織産業向服務型制造新模式轉換。
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紡織服裝電商交易總額達4.45萬億元,是2012年的2.4倍。紡織服裝産品線上營銷正日趨成熟。
“以用戶個性化需求為驅動、用戶全流程參與的新一代紡織服裝産品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成為紡織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說。
目前,國内服裝企業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進入成長階段,出現了一批領軍企業。如報喜鳥集團的“雲翼互聯”智能體系,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運行以來,突破了行業高庫存、低周轉、高渠道成本的瓶頸,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紡織産業智能制造,不僅包括以計算機數字控制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貫穿産品全生命周期,而且要重點突破實現泛在感知和互聯條件下的網絡化制造。”孫晉良說。
他期待,以智能制造引領我國紡織産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制造向創造、速度向質量、産品向品牌發展,在我國傳統産業中率先走向高端。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全球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