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一帶一路’是新殖民主義,造成了相關國家債務負擔、環境污染”等觀點,妄圖抹黑“一帶一路”。但無論是從“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與宗旨出發,還是從“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效果來看,所謂“新殖民主義”、造成債務負擔、環境污染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既無道理,也不符合實際。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是中國政府本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面向全球提供的公共産品,得到了相關國家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
應該說,由于國家間利益不完全一緻、各國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等原因,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考慮,有些方面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可能會有所差異。消除疑慮需要時間,事實勝于一切雄辯。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已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取得了顯著成效。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以不同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都表達了對這一合作的真誠歡迎,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一批标志性項目有序實施。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淩駕于人的強買強賣。
所謂“新殖民主義”的說法,是帶有濃厚意識形态觀點和曆史偏見的錯誤言論。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博鳌亞洲論壇現任和候任理事時指出,“一帶一路”既不是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劃,也不是什麼中國的圖謀,我們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實處,打造國家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使“一帶一路”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
隻要不戴有色眼鏡,就能發現,中國與有關國家的“一帶一路”合作,是完全平等、共商對接、惠及民衆的合作。據統計,中國目前已在相關國家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吸引入區企業近3500家,累計投資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和大量稅收。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等國際組織通過的決議,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内容,已充分說明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感召力。
關于造成相關國家債務負擔、環境污染的說法,更是站不住腳。中國注重建設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投融資體系,注重選擇經濟上具有可行性的項目,确保債務風險在可控範圍。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一直堅持共商共建、相互尊重,從來都不強制合作國接受中國方案,不鼓勵對方過度負債;緻力于推動實現互利共赢、成果共享,以合作成果促進合作國經濟發展,并廣泛惠及各國民衆;遵循國際規則、商業原則,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開展項目合作。同時,政府主要做好政策溝通、投資環境改善、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工作;始終要求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義利并舉,承擔社會責任。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明确提出要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出台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開展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領域合作,擴大應對氣候變化、防止荒漠化、保護生态多樣性等領域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同時,中國政府明确要求,所有“走出去”企業在對外投資、工程施工中要堅持生态環境優先理念,都必須遵循當地法律和國際規則,積極履行環保等社會責任,切實保護當地環境。
事實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适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不過,“一帶一路”建設是全新的事物,在具體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見是完全正常的,隻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一定能增進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亞洲紡織聯盟,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