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紡織工業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産業、重要民生産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産業,同時也是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産業,産品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一般都會設置貿易壁壘用來保護本國企業在本土的經濟地位。
我國加入WTO後,關稅、配額和許可證制度等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受到WTO規則的規制,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限制作用已大大削弱,因而西方國家轉而利用其占優勢的知識産權和技術壁壘等新型貿易保護手段遏制我國的出口貿易,美國的“337調查”就是典型的知識産權壁壘的設置形式。
中國成為“337調查”最大目标
1986年,美國對原産于中國、希臘和韓國的毛皮大衣及毛皮類紡織産品發起“337調查”,這是我國第一次接收到美國“337調查”。截至2017年末,美國“337調查”的涉華案件數已達238 起,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美國“337調查”最大的目标國和受害國。從圖1中可以看出,自2002年起,我國企業被“337調查”的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個别年份略有下降,但也都保持高位徘徊。
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中國企業涉案絕大多數的案由是專利侵權。表1顯示了過去的17年來,所有被“337調查”的193件案件,其中專利侵權占比超過 90%。
一直以來,針對中國大陸産品的“337調查”不僅數量激增,并且中國企業涉訴“337調查”的産業領域衆多,從醫藥、化工、通訊、機電,到輕工類的日用消費品。同時,從低端産品向技術含量高、國外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大的産業領域發展的趨勢明顯擴大。技術含量越高,知識産權密集度越高的産業,遭遇“337調查”的可能性越大,這點顯然是與“337調查”的内容以知識産權侵權為主的基本特征相符。在可以預見的将來,美國知識産權所有人仍将大量利用“337調查”保護其知識産權。
随着全球科技創新的迅猛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與傳統紡織品的深度交叉融合,推進發展智能紡織産品、功能紡織品和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裝,是我國紡織行業今後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蘋果、微軟、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也紛紛在智能紡織領域申請專利。在我國紡織産業結構升級,研發并生産高新技術的紡織産品比例将逐漸增加的大背景下,高科技智能紡織領域勢必成為下一個巨頭紛争的市場,也極有可能成為一個我國紡織企業涉訴“337調查”的領域。
何為“337調查”
簡單說來,“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争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産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這裡的不公平行為有兩種:一是知識産權方面的不公平行為,指進口産品侵犯了合法有效的美國商标權、專利權、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專有權;二是其他不公平行為,指進口過程中除知識産權侵權行為以外的其他不公平競争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包括侵犯商業秘密、假冒經營、虛假廣告、違反反壟斷法等。
與我國民衆近些年逐漸熟悉的以确保美國的知識産權在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得到充分保護的“301調查”不同,“337調查”主要是保護美國國内市場的知識産權,防止進口産品對其知識産權的侵害,其制裁措施主要是限制侵犯知識産權的企業或者産業進入美國市場。可見,其與“301條款”從内外兩方面有機結合,保護美國權利人及産業的利益,強迫其他國家接受美國的國際貿易準則。
據我國海關總署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中美貿易總額為3.95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5.2%,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14.2%,其中對美出口2.91萬億元,增長14.5%,自美進口1.04萬億元,增長17.3%,對美貿易順差1.87萬億元,擴大13%,創曆史新高。
如此巨額的對華貿易逆差是美國特朗普政府難以忍受的,其試圖通過反傾銷調查等措施加強對華施壓,中美貿易摩擦有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但同時也需要在一些共同利益上尋求中國的合作,因此也不得不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由此,“337調查”猶如高懸于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劍”,成為繼反傾銷措施之外,美國推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實施非關稅壁壘和阻擊外國産品進口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感受到“337調查”對其産品向美出口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潛在威脅。尤其是其中一些嚴厲的救濟措施,使之較反傾銷等常規貿易壁壘更具殺傷力。比如反傾銷調查最壞的結果一般是征收5年的反傾銷稅,而遭遇“337調查”的企業一旦被裁定違規,将面臨嚴厲的排除令或禁止令,“短平快”地将競争對手的産品,甚至整個行業的競争對手直接拒于美國市場之外。“337調查”已越來越成為很多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從商業角度遏制競争對手的有力武器。
應對“337 調查”的六種措施
“337調查”的救濟措施主要包括排除令、禁止令、臨時排除令和禁止令、扣押和沒收令、保證金。
“337調查”的應對專業性極強,其立案簡單、但程序複雜,結案快,訴訟費用高昂,救濟措施嚴厲,威懾力巨大。如應對不利,花費高額訴訟費用而得不到好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将使企業陷入發展窘境,對今後我國高科技紡織産品進入美國市場也将造成巨大影響,埋下隐患。如何有效應對“337 調查”,在此做幾點建議。
增強企業知識産權意識,持續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不斷創造自身核心技術,全面增強企業自身的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知識産權意識,是抵禦風險的關健要素。
在研發階段,注重專利信息檢索,跟蹤、了解競争對手的專利情況,積極推進企業相關專利申請、商标注冊在美國及時獲權,做好專利布局,構築外圍專利網,形成專利組合,有利于企業在被訴時,通過自身專利制約請求人。在産品出口美國前,全面調查美國市場上同類産品的專利情況,做好專利預警分析,最大程度規避侵權風險。如無法規避,可以與專利權人商談專利許可。如果是委托加工生産的輸美産品,在委托合同中需要加入有關知識産權侵權糾紛的免責條款。
積極應訴
目前國内“337調查”敗訴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沒有積極參與應訴。如果被訴企業不應訴,ITC會按缺席裁決,屬于自動敗訴,ITC将發布排除令。被訴企業所有未經許可的侵權産品将不問來源,永遠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例如,2016年2月5日,美國Simple Wishes有限公司向 ITC提出“337調查”申請,指控中國深圳Baby Preg有限公司、Deal Perfect 有限 公 司、TANZKY有限公司、南京Buywish有限公司對美出口、在美進口和在美銷售的部分吸奶器内衣侵犯了其專利權。上述四家中國企業後續均未應訴。同年6月22日,該案行政法官對其中三家企業作缺席初裁,并發布有限排除令。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企業敗訴(包括缺席)的情況仍不在少數。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337調查”訴訟成本高,動辄需要幾百萬美元,應訴成本令很多企業不堪重負,進而選擇不應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積極的态度加以應對,且勝訴率并不低,其中,中興、華為等企業在應對“337調查”時就多次連續獲勝。
抱團應訟,分攤成本
應對“337調查”的費用是相當高昂的,而訴訟的對象一般是多家企業,如果由一家企業單獨應訴,無論在精力上以及費用上均難以承擔。另外,由于技術實力等方面的原因,無法有效駁斥請求方的侵權指控,即使勝訴,也往往會大傷元氣。
企業個體與産業整體唇齒相依,隻有聯合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應對更為複雜、困難的局面。因此,國内的企業應抱團應訴,同時積極尋求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支持。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牽頭參與國際協調、建立行業預警機制、建立應訴費用分攤機制,幫助涉訴企業取得較為有利的應訴結果。
選擇适當時機尋求和解
“337調查”程序中有三次法定和解的機會,對于企業來說,能夠繼續向美國出口産品,保住市場份額是非常關鍵的,所以相當一部分被訴企業在積極應訴的同時,還會同原告方采取談判,以達成和解。“和為貴”的處事理念,也是ITC推崇的解決方案,這樣不僅節省了訴訟費用及時間成本,雙方又可以非對抗的方式處理相關商業利益,從而提前終止調查。
選擇最佳律師團隊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337調查”如此專業的法律事務,需交給專業的律師事務所去做。可以咨詢中美兩地不同事務所給出應對策略,集思廣益,以更全面了解企業涉案技術、銷售情況。同時,委托專業知識産權服務機構進行專利檢索,分析專利穩定性及應對措施。後續在規定時間内提交答辯狀以及進行其他相應的訴訟程序。此外,在合作的國外律師團隊中,最好有中國籍律師。這樣不僅有利于雙方的語言交流,并且思維方式相對一緻,對于雙方之間的事務處理會順暢高效很多。
主動發起“337調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37調查”并非是美國政府機構或企業制衡他國企業的利器。美國本土的企業,包括蘋果,也曾受到過“337 調查”。正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一些企業在飽受“337 調查”之苦後,已經開始主動提出“337 調查”,遏制包括美國企業在内的國際競争對手,且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對于“337 調查”,我國企業應充分準備,積極應訴,占取較為有利的應訴結果。另外,“337 調查”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雙方商業競争的手段之一,适時通過和解達成專利許可、交叉許可,或者達成戰略同盟,換以最大化的市場,這都是雙方樂于接受的雙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