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三屆年會在京舉行,新時代、新征程開局之年的第一場行業盛會将2018年發展的立足點确定為“高質量”。與中國經濟大勢步調一緻,紡織行業的未來就在于挖掘結構潛力、破解質量瓶頸。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所企管研究室主任王欽在論壇上說,傳統企業發展的模式就是大規模投入、大規模生産、大規模廣告、大規模分銷,“這是多少年來大家已經習慣的套路”。
紡織行業确實被這樣的“套路”絆住過——2012年,一位紡織圈内人調侃:“假定所有服裝廠關3年,消費者的衣服都夠穿”。雖然此後有不少行業大佬站出來辟謠,但是紡織服裝行業的産能過剩以及庫存問題卻顯露無遺。
在随後的幾年中,“史上最難年”“寒冬”等論調就一直在紡織服裝業裡蔓延。直到近兩年,紡織行業的寒冬才漸漸消散。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紀朝介紹,剛剛過去的2017年,紡織工業出口情況好于預期,扭轉了過去連續兩年的負增長,體現了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走勢。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說,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粗放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循環和不暢問題十分突出,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認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中國紡織行業的體現,就是當前行業發展需要突破的瓶頸,決定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努力方向。
那麼,紡織行業需要突破哪些瓶頸,為中國經濟做好“嫁衣裳”呢?“供需結構不平衡,是質量瓶頸;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結構瓶頸;創新應用不充分,是技術瓶頸;環境建設不充分,是生态瓶頸……”孫瑞哲說,紡織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突破這些瓶頸,深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破”與“立”上做文章,在“效”與“速”上下功夫,在“穩”和“進”上找平衡。
“從2015~2017年,共12個季度GDP一直穩定在6.7%~7%,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一個區間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我國經濟運行穩步增長的周期,為紡織行業構築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說,目前我國經濟運行處在新舊周期交彙區,從趨勢上看,實現了“軟着陸”。
就在經濟發展實現“換擋”的同時,消費者的需求也完成了“升級”。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立說,身處紡織行業,能夠切身感受到行業發展“新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穿暖,更是追求穿好、穿時尚,新時代帶來新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在國際上,中國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帶動我國紡織、時尚産業快速崛起,從上遊的紗線面料到終端的服裝、渠道銷售,我國時尚産業規模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元素、中國設計的交流與展示越來越多。
全國經濟形勢回暖,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孫瑞哲說,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是适應當前形勢和産業實際的現實選擇。經曆了前兩年的挑戰、低谷,紡織行業從去年進入到新的恢複型增長通道。
今天,我們已經不能用“傳統行業”來簡單形容紡織行業了,因為紡織行業不僅能夠生産出行銷全球的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服裝,也能夠成為航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不久前上天的“天舟一号”飛船為例,包括飛船外殼、火箭噴射口都是編織而成的,紡織的科技含量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盡緻。
“神舟飛船有10家以上紡織行業的科技企業參與。我們的碳纖維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而且我們的紡織行業,每3到5年必有一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在孫瑞哲看來,紡織業是一個集合了時尚、科技、先進制造的産業闆塊。
楊紀朝說,紡織行業要把科技、時尚、綠色作為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标志,通過産品結構、産能結構、産業結構調整,提升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成就,推動中國紡織行業告别“産業鍊中低端”,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