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指出,智能制造将成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随着江蘇大生、甯夏如意、山東華興、魏橋集團、天虹紡織等國内知名紡織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紡紗車間的建成,自動化紡紗逐漸走進了紡織人的日常生産中。智能化裝備不僅可以節省用工、提高生産效率,而且還可以憑借可靠、穩定的産品質量為企業赢得更具有競争優勢的市場。
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
随着勞動力成本的持續增加,紡織企業對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智能制造正在成為行業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重點。
從ITMA ASIA+CITME 2016可以看出,參展設備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面都有很大提升。比如,2016紡機展展出的漿紗機大量應用了互聯網技術、雲技術、信息化處理等技術來提升設備的智能化水平。日本津田駒公司除了展出自動化單機以外,還對漿紗、織布工序智能化織造車間作了三維動畫模拟展示。再比如,備受大家關注的自動穿接經設備,除了大量應用非接觸光學檢測技術,實現了無絞紗自動接經外,還适應了色紗管理和穿經接經等複雜技術的要求;同時,還改善了人機界面和管理軟件,為織造車間的現代化生産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設備基礎。
參觀過2016紡機展的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林子務,在談到自己感受時說,從這次展會可以看出,未來紡紗設備的發展趨勢更加明朗,那就是工藝流程更短,結構模塊化和運行智能化、操控用工少及無人化的設備越來越多,棉紡紗生産線除了并條環節外,都實現了一體化聯接。
蘇州紡織工程學會高級工程師缪定蜀對此也深有同感,他認為精細化、智能化、自動化、低能耗、低碳環保、資源節約型生産方式以及講究質量、品質、品牌、品種多樣化的可持續經營方式将成為今後紡機設備發展的大勢所趨。他介紹,從紡機展會可以看出,紡紗設備檔次的提升速度非常快,總體體現出了“三無”、“一連”、“四化”、“二低”等特點。具體來說,“三無”即“無卷、無接頭、無梭”;“一連”即單機連續化;四化即“自動化、智能化、高速化、網絡化”;“二低”即“低能耗、低故障”。
智能化正在改變傳統生産
實際上,智能技術正在改造着傳統紡織行業,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部分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比如,2017年7月13日,總投資額5600萬美元的昌吉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的3萬錠全流程智能化項目在昌吉建成投産。溢達紡織現代化棉紡生産車間依托最先進的智能化傳輸系統,實現了從原料到半制品再到成品紗線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産,不僅減少了生産車間2/3的勞動力,而且生産效率也提高了3倍,産品品質的穩定性也顯著提高了。
江蘇大生“棉紡數字化車間”的智能化主機設備、車間環境智能監控系統、智能物流系統、經緯E系統等也受到了業内同行的高度關注。企業在數字化車間的基礎上,加大了研發投入,争取早日實現夜間“黑燈工廠”。
再比如,甯夏如意值車工用iPad一人能看10台車,所有數據可以實時傳送到iPad上,擋車工坐在車上就可以完成接頭,車間用工也從過去的2000人減少到180人。
有些企業雖然沒有大規模地更換或新上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成套設備,但通過關鍵環節的設備升級,也顯著提高了産品品質和生産效率。山東南山紡織服飾有限公司精紡總廠面料設計技術人員王恩清表示,公司現有單機的自動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幾年來,公司引進了幾台自動化整經機和穿筘機,這些設備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缺少的問題,而且還提高了生産效率,保證了産品質量。
智能制造的前行與思考
在一定程度上,裝備的智能化解決了用工不足的問題,提高了中國紡織工業的競争力。但在發展智能化的過程中,也确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值得行業思考和探讨。
一方面,不少企業家認為,目前紡織行業的簡單機器換人并非智能制造,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是以大數據精确計算與判斷代替人腦決策,而像機器換人這樣的投資對于紡織業究竟是否劃算值得商榷。機器投資、維護、升級等一系列成本也不低,紡織企業是否能夠消化這麼昂貴的投入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勞動密集型産業,智能化一方面可以拉動地方投資,帶動産業升級,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大量工人可能失去崗位。如何解決這兩者的矛盾值得進一步探讨。
對于智能化,目前政府層面的引導方向包括以下四點:建立示範區;完善智能制造标準;推動智能制造供應商聯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紡織行業的智能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在國家工信部層面,2015~2017年間,共有12個項目列入《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2016~2017年,共有6個項目被列入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項目;10個項目被列入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紡織機械行業提出的建立紡紗、化纖、印染、非織造、針織、服裝六條智能化生産示範線目前已具備雛形,為“十三五”末期的最終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