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分4批公布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其中紡織類非遺達百餘項,分布于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3大類,主要包括紡、染、織、繡、印等傳統工藝及各類民族服裝服飾。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認為,當代紡織業的發展振興需要不斷從傳統紡織行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汲取營養,增強自信。
“非遺産業化發展是文化、市場、經濟、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産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說,将紡織非遺與服裝服飾、家紡家居以及文化創意産業相融合,是提升紡織非遺市場經濟環境适應能力、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升傳統産業文化含量與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紡織非遺存在文化創意和設計能力不足、産業鍊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需要在激發創意的同時,推動非遺傳承與市場的融合發展,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與相關産業橫向融合,大力發展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打造品牌、提高質量、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在産業鍊上縱向延伸,以核心文化與工藝帶動産品制造、品牌服務、市場營銷等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