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估:美國減稅中有“減法”也有“加法”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内權威專家表示,美國減稅方案中有“減法”也有“加法”,對經濟增長短期内有提振的同時,财政基礎能否長期支撐也尚存疑,效果仍有待觀察。
專家指出,美國減的什麼稅?減了多少?具體影響有多大?對此,要客觀分析評估。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指出,美國減稅方案看起來是“減法”,實際上有“加法”,不能隻盯着名義稅率下降這一點,還要看到優惠取消、稅基擴大等其他方面的變化。
以個稅為例,雖然美國減稅方案提出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平均水平,個人所得稅标準扣除額翻番等舉措,但是,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劉怡指出,為彌補可能增加的财政赤字,方案将廢除多項扣除或抵免政策。據美媒報道,大學接受的捐助資金、學生減免的學費及獎學金、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等或将被征稅。
再以企業所得稅為例,其減稅規模也不如預想中那麼大。劉尚希指出,美國企業所得稅在上一财年為3000億美元左右,僅占美國聯邦收入的9%左右,其中C型公司,即所謂大型集團公司、上市企業,受益面隻占全部企業5%左右,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等不享受該政策。
另一方面,美國目前債務餘額已超19萬億美元,如何平衡财政,會不會縮減支出等都是其要考慮的問題。
持續推進:我國減稅降費等先手棋緩釋影響
美國減稅影響幾何?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大幅度财稅改革帶來的外溢效應和連鎖反應都值得關注和重視,但具體影響還要全面客觀評估。
比如,外資的流出可能是最直接的影響。專家分析,一方面,稅收僅是企業決策的因素之一,對愛爾蘭等避稅地而言,美國減稅可能會使其面臨美資大量流失的影響,而我國外商投資中來自美國的投資占比較低,且這些投資大都是以長遠發展全球布局為目的。
另一方面,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已經不再是低成本優勢,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廣闊的市場、成熟的産業鍊配套、中高端的人才等都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外資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大,從國務院今年連發兩文力促引資,到自貿試驗區的不斷擴圍,再到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系列外資利好不斷釋放。
事實上,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持續推進一攬子結構性減稅方案。以營改增為例,這項稅改從2012年上海試點開始,到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累計減稅已經超過1.7萬億元。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不斷加码發力,2017年全年我國合計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将超過萬億元規模。
而從國際上來看,2017年3月印度議會下院通過貨物和服務稅改革方案(GST),這是印度1947年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最大的稅改。早在去年11月,英國也公布了下調企業所得稅率計劃,以吸引在英國“脫歐”公投後不敢前來投資的企業。在法國,馬克龍政府準備從2018年就實行其競選綱領中的措施計劃,在2020年前将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25%。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成效顯著,減稅降費政策無論是在經濟新常态中促進穩增長,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引領降成本,均發揮着巨大的政策效能。三季度的經濟總量、結構、供給、需求所呈現的積極變化以及财政運行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均與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緊密相關。”中國社科院财稅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闫坤指出,在全球競争中增強企業競争力,我們既順勢而為,又占領先機。
中國版減稅路徑選擇:稅制改革綜合發力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推進的減稅路徑是以改革推動結構性減稅。一方面,降低小微企業、科研企業稅收負擔;另一方面,以營改增為例,其減稅效應是通過抵扣範圍擴大和稅制轉換實現的,而且是系統性、整體性的改革,其效果既有眼前也有長遠,既有減稅也有機制體制變化。
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日前發布的營改增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營改增統一了貨物和服務稅制,體現稅收公平與效率原則,優化公平競争的稅收環境;促進了企業經營活力的增強,提振經濟;同時促進了企業轉變經營模式,規範和提高管理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整體部署,即将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也将為明年經濟政策指明方向。專家預計,下一步我國減稅降費改革力度不會減,還将繼續支持實體經濟降成本,完善營商環境。而在減稅之外的配套改革則更加值得期待。
專家指出,減稅的目的不是為了減,不是為了短期目标,要通過改革來實現。減稅并不是稅制改革的最終目的,也不是減稅的規模越大越好,在減稅的同時,應進行相應的稅制改革,以消除對經濟的無效甚至負面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