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條件與市場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我國紡織工業進入了增速放緩、動力轉換、結構調整的新常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被譽為中國紡織由大到強“體系标準”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正式發布。《綱要》明确提出了建設紡織強國,要在科技進步、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五年來,行業圍繞《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标,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提升、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
科技提升方面,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兩化融合,功能化和個性化紡織品服裝設計制造等技術不斷進步,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廣,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化新型紡織裝備得到廣泛應用,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并取得實效。
2011~2016年,全行業共有20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數字化筒子紗染色成套技術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766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同時取得了一批省部級科技獎勵。行業自主技術以及取得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大幅增長,2011~2015 年授權專利共14.5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約3.48萬件,較“十一五”期間授權發明專利數增加164.86%。
品牌建設方面,全行業品牌意識大幅提高,全産業鍊品牌體系正在形成,行業性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與品牌價值評價制度逐步建立。在“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價值觀踐行中,行業品牌發展更注重貼近市場和消費者,體現個性化、差異化、時尚化趨勢,更注重設計、色彩、流行與文化相互融合,增強品牌文化軟實力;借勢“互聯網+”平台,運用新纖維材料和智能化技術,實現品牌的産品功能、生産過程和營銷渠道新的變革;通過跨國投資與資本并購,品牌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初見端倪,設計師品牌在國際知名時裝周頻頻亮相,彰顯了中國設計的文化力量。
可持續發展方面,一批綠色制造技術在紡織各行業推廣應用,在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十二五”期間,百米印染布新鮮水取水量由2.5噸下降到1.8噸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全面完成單位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減排的約束性指标。循環利用開始向全産業鍊延伸,上遊的再生化纖産能達800萬噸,年産量實現600萬噸規模化生産;産業與公益相結合,推進下遊廢舊紡織品服裝回收、分撿和綜合利用産業鍊條建設開始啟動。
人才建設方面,行業高度重視培養各類人才,“十二五”期間獲得行業科技進步獎人數超過5000人次,形成行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激勵氛圍;評選勞動模範、年度創新人物、優秀企業家、學術帶頭人、設計大師,各行業工種技能比賽和設計大賽,推動多層次人才體系形成;組織優秀企業為新疆培養少數民族紡織服裝技能人才,支持當地産業發展;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教育、科研與培訓資源,培養出更多行業适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