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背景下,“走出去”布局全球,瞄準全球市場、整合全球資源,成為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古絲路的核心資源
“一帶一路”倡議,其深厚的根源,源自于我國與亞歐大陸國家悠久的貿易聯系和曆史情結。
2100多年前,我國古代漢朝使者張骞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我國連接東南亞直至亞歐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步興起。陸上和海上這兩條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與亞歐國家貿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而以絲綢為主的紡織品貿易,成為這兩條通道上綿延千年的血脈,源遠流長,見證了中國曾經有過的曆史輝煌。。
在古代,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産絲織品的國家。考古發現表明,中國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産技術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以絲綢為主的紡織品貿易,見證了中國曾有過的曆史輝煌。
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開啓了交通要道,打破了遊牧民族對絲路貿易的壟斷,讓西行變得容易。後來,漢武帝為了促進這種貿易的發展,鼓勵大家到西域各國去經商,還大量招募商人,并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絲綢之路貿易活動,從而推動了與西域之間的經濟交流。
同樣,西漢時期從中國廣東向外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就已遠航至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公元一、二世紀,聚居在地中海的商人更是以印度東海岸為中轉基地,從海上向中國伸出了觸角,開始了貿易往來。到了唐代,這條運輸絲綢到西方的航路,通到了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最遠達至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巴士拉。十五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把海上絲綢之路帶到了一個鼎盛發展的時代。
随着中國絲綢等紡織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中亞、西亞及更遙遠的西方,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産豐盈的富裕地區。當時,對于西方來說,中國就是産絲國,漢文化就是絲綢文化。這種以絲綢為核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不僅豐富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個民族、國家的物質生活,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精神時尚,對沿線地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進步産生了重要影響。
如在古羅馬,絲綢制的服裝,是當時貴族們的高雅時髦裝束。在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絲綢都被視為是珍品。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用途很廣,從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權貴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國絲綢為榮。
絲綢之路雖然以絲綢貿易為開端, 但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貿易的範疇,已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那時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應該首推以絲綢為代表的包括茶葉、瓷器和四大發明在内的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帶一路"助開新局
一直以來,紡織業都是我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産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收入、加快工業化以及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等方面,貢獻良多、成就斐然。
■ 在古時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絲綢都被視為珍品。
據《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一書記載: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間,創彙在十億美元以上的商品,當時是三個,除了石油,還有兩個是紡織品:服裝和棉布;創彙在一億美元至十億美元的商品中,前十五位中紡織品占了七席,分别是棉花、棉針織品、抽紗、棉滌綸布、綢緞、棉織品、棉紗。現在的外貿創彙大戶,家用電器和彩色電視機,那時才剛剛冒個尖,排在13和15位。紡織品年出口總額,曾經超過石油居第一位,1988年達82.5億美元,占當年整個出口總額406.4億美元的20.4%,可見,紡織品貿易對我們國家有多麼的重要。
近年來,紡織品貿易格局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占全球份額的38.55%;而據海關總署統計,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額為2906億美元。其中,出口2672.5億美元,約占我國當年出口總額的12.7%。這表明,我國的紡織品貿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權重大,責任也大,挑戰更大。當前,我們面臨着嚴峻的外貿形勢和不少制約因素。一是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全球經濟複蘇緩慢,主要出口市場需求回升的可能性較低,疲弱态勢短期内難以改善。二是産業競争更加激烈。東盟及非洲、拉美等一些勞動力成本低窪地國家,正在進入和成為未來的紡織業制造基地,産業轉移和行業訂單外移,正在對我國紡織品貿易構成挑戰。三是國内成本不斷上升。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原材料與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勞動力成本則接近東歐國家水平。四是缺乏有效的增長點。根據預測,今年紡織行業零增長可能性加大。五是我國紡織企業除了面對外部競争外,還要面臨更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尤其以印度、秘魯、巴西較為突出。
面對各種挑戰,我國紡織企業要加快轉型、調整,積極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把眼光和視野,從傳統市場轉向更加開闊的世界,成就一個同樣能夠發展、能夠取得成功的新格局。
近兩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三大傳統市場,美國、歐盟、日本出口額均呈下滑趨勢。除卻這三大傳統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該是我們要下大力氣開發的新市場。紡織品出口市場是否有發展前景,主要觀察兩個方面:一是人口,它決定市場規模有多大;二是購買力,它決定需求水平有多高。“一帶一路”沿線的65個國家,是一個涉及44億總人口,經濟總量21萬億美元的新興市場。
從東盟看,盡管我們與東盟構成競争關系,但也有産業鍊和價值鍊的合作需要。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對東盟出口額為333.6億美元,同比下降6.9%,其中,紡織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9%,服裝出口額同比下降23.9%。我們在東盟市場的份額,比上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為10.4%。從這裡可以看出産業鍊的發展趨勢,他們進口我們的上遊産品原材料在增長,而最終産品服裝在下跌。份額上升而金額下降,表明市場不好,成本被壓縮。
但整個東盟10國也表現不一,對菲律賓、泰國、柬埔寨、緬甸和老撾的出口實現增長,另外5個國家則出現下降。菲律賓取代越南成為對東盟出口新的增長點,增幅達35.2%,對越南則下降18.6%。
從南亞看,我國在孟加拉國、土耳其、印度和巴基斯坦合計占到38.1%的市場份額,擴大1.4個百分點。其中對印度出口基本持平。
從其他沿線國家看,我國對中東歐、西亞出口額均實現了增長,尤其是對吉爾吉斯斯坦表現最為突出,對吉出口同比猛增52.3%,其中服裝增長76.2%。對俄羅斯的出口則下降了4.2%。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成為外貿新熱點。2016年我國紡織品對“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纍計出口891.5億美元,占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總額的33.4%。像新疆,作為“一帶一路”前沿地帶,依托地緣和資源優勢,做大服裝産業,去年出口獨樹一幟,達52.4億美元,增長了16.2%,其中服裝增長兩倍,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思路走出新出路
當前,我國紡織業正進入一個大調整、大發展的時期。随着“十三五”各項政策的實施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将成為紡織品貿易的新增長點,我們适應全球競争的能力将進一步增強,市場謀劃和布局水平将進一步提升。今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經過努力,仍然可以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長。對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一定要調整市場布局。三大傳統市場,依舊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戰場,競争要着力于全面提高質量,以發展中高端産品為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我們可立足于現有基礎,大力開拓和深耕南亞、中亞和中東歐市場。對東盟,則要加強産業鍊融合,實現部分産業轉移。通過平衡布局全球市場,實現我國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企業一定要轉型升級。信息時代由于科技進步,産品升級換代速度極快,人們對商品的需求方向以及商品的性價比要求趨于精凖,數量需求在下降,質量需求在提高,緻使市場競争異常激烈。同時,由于制造業、加工業産能過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生産格局正面臨着一場嚴峻的重組過程。随着國際市場對中、高品質産品的追求,我國原有的紡織品外貿優勢在減弱,原有的生産模式已難有大的發展。企業應該改變以往的生産策略,通過創新來增強競争力,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加快完成轉型升級。
三是一定要精心做好産品。企業最核心的競争力,就是要為市場或社會提供最好和最優質的産品及服務,從而獲得利潤,以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片仔癀,産自福建漳州,生存了幾十年,無論市場風雲如何變化,這個産品、這家企業一直不倒。因為這個産品做到了不可替代,就是可替代了,它也還有自己的特色,是過得硬的産品。所以我們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開拓市場,不能因為其需求檔次低,就粗制濫造,砸了我們的牌子,毀了我們的形象。
四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現在國際上紡織品競争,同質化程度越來越嚴重。在企業對産品、價格、渠道越來越無法通過差異化來獲得競争優勢的時候,搞好品牌建設,是為了在國際消費者心中占據有利位置,創造獨一無二的個性形象。出口商品沒有品牌,就像是國際“流浪兒”,既沒有身份,也沒有前景,更沒有未來。建立品牌,是企業為自己産品頒發國際“通行證”和“護照”,保護了自己産品不受知識産權侵犯,在與同類産品競争中作了身份識别,形成鮮明個性,進而代表和體現産品的競争優勢。
五是一定要注入文化的元素。在“一帶一路”上,我們要學會通過産品與各國進行文明的對話。當年,我們的絲綢之所以成為各國追崇的奢侈品,是因為它既凝聚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精神象征,也展現那個時代的時尚品位、技術質量等特點,讓消費者滿意,産生認同和眷顧。我們的紡織品服裝,既要善于用我們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來影響人,也要善于用我們的文明發展和技術成果來感染人,從而引領潮流、引導消費,讓不同的生活方式融入共同的文明中,并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共同的向往和愛好。當然,這也應該成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追求的更高目标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