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
多管齊下轉型升級顯成效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江蘇紡織結構性調整初見成效,轉型升級業績喜人的五年。五年間,江蘇紡織企業認真貫徹十八大精神,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對經濟新常态諸多壓力,堅持進行結構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形成了利潤增長快于速度增長的新格局。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江蘇紡織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一直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态,行業利潤也始終逐步提升。經過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江蘇省紡織服裝業在智能制造方面不斷提升,集群經濟發展迅猛,“走出去”不斷探索争先。
智能制造展現強省風範
紡織工業是傳統産業,而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内容。江蘇紡織業積極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化制造帶動轉型升級,大幅度提升生産效益,體現出紡織強省的風範。
在棉紡織方面,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萬錠用工是國内棉紡業平均水平的1/5,用工人數20人左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類産品售價高于市場價格10%以上。其智能車間9萬多個傳感器使車間形成智能化生産線網絡,實時監控生産狀态、産品質量和機組用電信息。
在化纖領域,盛虹集團所屬的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紡絲車間,實施機器人絡筒自動化作業後,車間生産線人員由原先的10人減少為4人。京弈特纖、生生源等重點企業也大量引進流入智能裝備。
服裝方面,海瀾之家服飾有限公司針對服裝市場需求變化快、小批量、多品種的特點,建設能夠保證物流配送及時、準确的智能立體倉庫配送體系,成功轉型成為以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為主的服務型制造企業,外包生産,每天實時結算。晨風集團與三菱重工合作,研發了一系列的“機器替代”,其襯衫自動流水線将以前一天台産十幾件提高到50多件。
集群經濟促進提質增效
産業集群的競争力來源于打通産業鍊上中下遊,既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又提質增效。近年來,江蘇的紡織服裝産業集群不僅誕生了一批“百億”級别的紡織特色名鎮,打造了千億級别的産業基地、專業市場,成就了江蘇紡織業的萬億規模,更率先以“創新型、智能化、國際化”為方向走在産業集群“智慧轉型”的前沿,一批特色小鎮脫穎而出。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積極組織協調,通過各地紮實地工作,宣布了14批産業集群試點單位。目前,全省有紡織産業基地縣(市)15個、特色城7個,特色鎮53個。全省湧現出近80個紡織服裝集群,其中湧現出常熟、江陰、吳江3個千億級基地。
随着産業集群經濟的蓬勃發展,江蘇還湧現出一批别緻的特色小鎮,成為具有明确産業定位、旅遊資源的平台。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積極打造主題鮮明的特色“絲綢小鎮”,提出了“一絲興三業,三産繞一絲”的發展思路,把“絲綢之路”融入一産、二産、三産中去,即将産業融于“一根蠶絲”,以擴大種桑、科學養蠶為一産基礎,延伸至推動二産謀求創新、更接地氣,撬動以“絲綢”為主題的古鎮旅遊、商貿流通、文化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百億級的産業集群。常熟市海虞鎮先後斬獲中國休閑服裝名鎮、江蘇省休閑服裝産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和江蘇省休閑服裝優質産品生産基地等榮譽,如今的海虞鎮被住建部評為“江南無憂小鎮”。
“走出去”布局國際市場
中國紡織業具有國際優勢,“走出去”對于建設紡織強國有着重要意義,作為中國紡織業的排頭兵,江蘇紡織業在布局國際市場方面也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紅豆集團率先在柬埔寨的西港特區打造出口加工基地,為中國中小企業“走出去”提供平台,整體開發面積達11.13平方公裡,園區可容納300家企業入園,解決柬埔寨8~10萬人就業問題。東渡紡織集團把财務結算中心和設計中心放到了新加坡,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效地提升企業盈利水平。
在江蘇,走出國門進行戰略投資的紡織企業還有很多,并且這支隊伍在不斷增大。毋庸置疑,新常态下産業發展環境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五年來江蘇紡織業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成為行業發展最大動力,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江蘇紡織業将以創新驅動、内生動力、綠色發展為根本,通過生産方式、産業形态、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給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浙江省
從“數量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制造業成為拉動浙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浙江通過大力發展傳統紡織工業,成為全國外貿大省,“十一五”至今,特别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江紡織工業主動應對全球市場變化,攻堅克難通過轉型升級煥發出新活力。
産業積極擁抱互聯網
“十二五”以來,浙江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紡織服裝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引導浙江紡織服裝企業運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國内外市場。以桐鄉為例,目前,擁有電商企業超過2萬家,年交易額達680億元,桐鄉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緻力于産業基礎紮實、競争優勢突出、帶動能力較強的化纖紡織産業提升工作,突出“互聯網+”,大力實施千億元産業培育行動。濮院針織産業園以打造全球知名的、時尚的毛衫針織服裝設計、創意、研發中心為目标;臨杭經濟區要以打造國家級化纖新材料産業基地為目标,化纖産業規模總量突破1000億元。
浙江紡織業從戰略高度提前布局,把“紡織面料工業4.0”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推進。紹興東方艦服飾有限公司作為本土首批應用電子商務的服裝企業,積極與互聯網雲技術公司合作,開發ERP軟件,形成線上線下批發商、代理商實時共享公司新品發布、庫存貨等信息情況,改變傳統服裝企業提前半年新品發布的慣例,大大方便代理商訂貨、補貨,同時還大幅減少商品庫存。像這樣的公司在紹興還有不少,他們通過建立信息系統,按需生産,實現整個流程智能化、全透明,提高預測效率和生産速度,同時壓縮生産周期,提升企業競争力。
随着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不論是企業還是集群,都想方設法構建“互聯網+”之路。海甯家紡結合“互聯網+”,可以說是改變了窗簾行業傳統發展局面。新産品疊代速度加快,産品種類不斷豐富,市場流通效率提升,家紡産業如今已然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
創新促進品牌層次提升
2013年,浙江紡織工業産值已經超萬億元,但是生産規模雖然持續擴大,也面臨增速回落、紡織集群層次不高、産品附加值低的問題。浙江紡織業強化創新驅動,以建設時尚特色小鎮為載體,以發展時尚産業為抓手,引領紡織服裝行業健康發展。蘭溪紡織業以時尚紡織為主題、以提高創新能力為引導,從2011年~2016年,規模以上時尚紡織企業家數從152家發展到183家,規模以上時尚紡織行業産值從164億元增加到336億元,增長104.88%;利潤從6382萬元提高到101172萬元,增長了13.85倍,實現了13年連續漂紅的高速增長。
在品牌建設上,鼓勵企業将國内自主品牌進行國際化延伸,如萬事利集團2013年成功收購具有120多年曆史的法國絲綢企業MARCROZIER,并邀請原愛馬仕絲綢控股集團CEO加盟萬事利集團進行品牌運營。提升紡織業從“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創造”,實現從貼牌加工制造出口為主轉向自主品牌生産、國内外共同銷售,實現“數量經濟”向“品牌經濟”的提升。
“十二五”期間,浙江大力推進時尚名城、特色時尚産業基地、時尚産業園、重點時尚品牌企業等産業平台建設,發展以紡織服裝服飾為主的時尚産業,浙江紡織工業已從“數量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
智能制造引領産業升級
現今,浙江紡織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其發展面臨着勞動力成本高、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市場競争加劇等現實問題。面對發展困境,浙江紡織業積極求變,以智能制造為手段,開展生産模式、商業模式的變革,推動浙江紡織行業向高端發展。
提升紡織設備智能化技術水平是提高勞動生産率和保障産品質量的重要舉措。浙江已經在智能紡織印染裝備領域建設9家重點企業研究院,它們的科研攻關成果分布于産業鍊上的各個環節,有效提升了産業鍊的整體水平。這些研究院成為了浙江紡織裝備生産企業的“智庫”,技術人員源源不斷地提供創新成果,為浙江省現代紡織業帶來種類繁多、功能齊全的高端機械裝備。
對于紡織行業走智能化的道路,浙江紹興的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行動中。例如,紹興縣瑞群紡織機械科技公司研發的印花機器人成為了一大亮點,機器人利用其手臂、手腕、末端執行器自動進行紡織網版、舀取色漿等一系列娴熟的動作,這種“機器換人”的做法為企業提高印染産品附加值提供了技術支撐,是浙江紡織印染設備智能發展的方向。
河南省
創新驅動增添發展新動能
據新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25.8億元,同比增41.66%;淨利1.37億元,同比增102%。上半年,公司繼續加強新疆原料基地建設,完善上下遊産業鍊,提升主營業務競争能力。公司子公司與新疆國經貝正棉業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控股國經貝正棉業下屬的6家軋花廠,加大優質低價原棉供應量。新野紡織轉型升級新突破,是河南紡織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河南紡織吹響了向‘紡織強省’邁進的号角。隻有創新驅動,才能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市場競争力。”河南紡織協會常務會長袁建龍表示。
抓技改上項目促進轉型發展
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河南紡織發展铿锵有力,平穩有序。5年來,河南紡織經濟效益逐年攀升。
去年,新野紡織第二次股票增發成功,募集資金7.6億元;投資9億元的新疆兩個紡紗項目投産;投資10億元的本部針織染整項目和12萬錠智能紡紗兩個項目順利開建。企業競争力進一步增強。永安紡織從“永安制造”向“永安智造”轉變,與中國恒天集團簽訂協議,100萬錠智能紡紗項目正式落地,雙方約定将分批建造“智能紡紗制造基地”。裕豐紡織退城進園前期工作完成,一個10萬錠的集粗細絡聯自動打包的智能化紡紗工廠即将開建,無人值守的黑燈車間工廠即将成為現實。南陽紡織集團,投資近8億元的20萬錠高檔新型紡紗項目建成投産。雪陽集團圍繞“坯衫”主線,實施“東挺西進,轉移騰挪”的8字方針:烏茲别克斯坦生産基地的建立、鄭州保稅區倉庫的建設、上海雄翼資産和創衣客平台的運作,形成了東挺西進、一高一低的戰略布局;團結中路的改造、老棉紡廠的退二進三、雪陽·坯衫城的建設,使轉移騰挪工作穩步推進。這些一個個項目的建成投産,不僅促進了産業轉型發展,也将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調整産業結構煥發企業活力
平煤神馬集團以國際化視野、前瞻性眼光,加速做大做強做優尼龍産業,打造尼龍66和尼龍6優勢互補的“大尼龍”産業格局,使一個亞洲最大的尼龍産品及中間體制造基地迅速崛起。在未來的5至10年,集團将繼續大力發展尼龍産業,努力實現尼龍産業本部營業收入600億元,同時吸引帶動相關配套産業實現營業收入400億元,将打造千億元營業收入的中國尼龍城。
新鄉白鹭投資集團堅持技術創新,每年投入項目研發的費用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以上。公司确立打造百億産業集群,謀劃“纖維、紗線、坯布、印染、能源”五大發展闆塊,總投資90多億元的産業關聯項目,力争在“十三五”末實現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目前,公司高檔梭織面料一期、高模高強維綸一期已投産,高檔針織面料項目已奠基,智能紡紗項目正在快速推進。
培育選樹大工匠帶動隊伍素質提升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産品。企業生産的産品質量,實際上取決于技能人才的水平。我國在建設紡織強國的道路上,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廣大職工的技能素質,迫切需要建設一支包括大工匠、首席員工、金牌工人在内的多層次、高素質、規模宏大的技術工人隊伍。
2016年,河南省紡織協會、河南省财貿輕紡煙草工會組織為弘揚“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耐心執着,追求極緻、樂在其中”的大工匠精神,激發廣大職工學技術、提升技能的積極性,發揮優秀技能人才的創新引領作用和大工匠絕技絕招的技能傳承,在全省開展“河南紡織大工匠”、“河南紡織創新人物”評選活動。經過9個多月的申報、評審,最終評選出白馬集團唐鎖貴等13名“河南紡織大工匠”、舞鋼銀龍紡織公司王平等7名“河南紡織創新人物”,并進行了隆重表彰。
尉氏紡織有限公司“工匠”精神植根企業。公司以技術帶頭人名字命名,設立了“孟安創新工作室”和“莊晶旭創新工作室”。電器工程師孟安獲得中紡聯“紡織大國工匠”稱号。
今年8月上旬,省紡織協會在舞鋼舉辦了“銀龍杯”細紗操作工技能大賽,在全行業掀起了學技術、練操作、趕先進、比貢獻的高潮。
河南平棉紡織集團積極開展職工操作技術比武活動。本次活動,從培訓、練兵到預賽、決賽,曆時6個月。企業1000多名一線員工踴躍參加。經過預賽選拔,有219名選手進入總決賽。決賽分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比賽兩個部分,有布機擋車工、氣流紡擋車工、整經、漿紗、驗布、修織等30個工種,經過半月的激烈角逐,共有73名選手脫穎而出,分别獲得一、二、三等獎。公司共拿出10多萬元資金予以獎勵。此次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獎勵之高、綜合評定項目之多、績效之佳,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