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紡織業固定資産投資額由 2005 年的 1,059.22 億元增加到 2015年的 6,001.60 億元,以平均每年 18.94%的速度增長,近幾年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依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長态勢。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服裝紡織行業運營态勢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在我國,産業用紡織品興起于上世紀 50 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紡織品的三大支柱行業之一。2001年我國加入 WTO以後,産業用紡織品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入世之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出現了超過 20%的高增長。受 2008 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之後的歐洲債務危機沖擊,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占比較高的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速在 2008 年出現了下滑。2011 年之後,随着全球經濟的逐步複蘇,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速随之開始逐步回升。根據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完成纖維加工總量 1,341 萬噸,相較于 2002 年的208.10 萬噸,增長了 544.40%,年均複合增長率達 15.41%,我國入世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纖維加工量如下圖所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國際上通常将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占紡織業纖維加工總量比例作為一個國家産業用紡織品發展水平的衡量标準。2015 年我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完成纖維加工總量 1,341 萬噸,占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的 25.3%,而美、德、日等國這一比例早已超過 40%,因此我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與發達國家存在着較大差距,國家《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提出将着重增加我國産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在紡織總量中的比例, 争取在“十三五”末其份額由“十二五”末的 25.3%提高到 33%。
此外,雖然當前我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已初具規模,企業數量衆多,規模以上企業近 1,800 家,但絕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工藝和設備趨同,産品缺乏個性和特點。行業缺乏有影響力的領袖型企業,中低檔産品市場競争激烈,高性能産品主要依賴進口或由跨國公司主導。
非織造布行業起源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歐美,并于 70 年代末傳入中國進行工業化生産。在發展過程中非織造布逐步演化出紡粘、針刺、水刺、化學粘合、熱粘合、氣流成網、濕法、熔噴等多種工藝。根據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中國非織造布行業的生産工藝以紡粘為主,2015 年紡粘非織造布的産量為235.80 萬噸,在非織造布總産量中占比達48.61%,主要應用于衛生材料等領域;其次分别是針刺工藝占比 23.30%,水刺工藝占比 10.27%,化學粘合工藝占比7.43%, 熱粘合工藝占比 5.94%, 氣流成網工藝占比2.74%, 熔噴工藝占比 0.95%,濕法工藝占比 0.76%。 在上述工藝中, 水刺非織造工藝2015 年産量達 49.80 萬噸,同比增長 10.42%,是非織造布中增長最快的品種。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相比于傳統紡織品,非織造布主要具有以下三大優勢:一、非織造布的原料纖維來源廣泛,适應性強,絕大部分的天然及非天然化學纖維都可被用于非織造布生産;二、非織造布具有獨特的工程結構,生産工藝靈活多變,通過後續各種整理工藝,可以生産出具備各種功能性特點紡織品,包括過濾、增強、隔離等,因此其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且具有可拓展性;三、非織造布生産流程短,用工數量少,綜合成本較低,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一次性消費領域有着獨特的優勢。
基于非織造布生産工藝和産品性能優勢,非織造布行業在我國迅猛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布生産國和消費國。 根據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的統計, 在非織造布固定資産投資方面, 我國近五年來一直不斷的加大投入,2011年我國非織造布固定資産資額為146億元, 2015年已上升至268.9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6.50%。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在産量方面, 我國非織造布在行業發展前期呈指數式增長, 從1978年至1997年的 20 年間,我國非織造布年産量翻了近 100 倍。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非織造布産量仍然保持增長态勢,2008 年金融危機後我國非織造布産量仍然逐年攀升, 截至2015年末我國各類非織造布年産量達485萬噸, 較2008年增長142.26%,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47%。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在應用領域方面, 目前非織造布的應用集中在高新技術的滲透和新型材料使用上,在建築、車、服裝、衛生材料、航空航天、環保等行業使用廣泛,尤其是在衛生材料市場中的需求量逐漸擴大,車輛用紡織品、鞋類和人造革市場同樣呈現新氣象,非織造布憑借其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競争優勢,行業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