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意大利北部羊毛工業中心的小城 Biella 的工廠主 Alessandro Barberis Canonico 表示,因與中國的價差不斷縮小,距離近更靈活等原因,正在獲得更多的高端顧客。他回憶道:一位著名的歐洲客戶表示,因不斷上漲的成本和對品質的需求,決定放棄中國,因此需要 Biella 提供一大批布料。
盡管如此,中國還是紡織品生産大國。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約460萬人從事紡織行業,包括服裝在内的紡織品出口額為2840億美元,約占 全年 GDP 的10%。但中國的薪資年複合增長率超12%,高于經濟增幅,不再具備價格優勢。
同時,中國紡織行業正面臨棉花、羊毛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基礎生産設備的高額進口稅、耗資巨大的環保處理等成本問題。中國政府去年公布的紡織行業五年計劃指出,高昂的成本正削弱國際優勢,同時,中國還面臨意大利等有技術的發達國家,及薪資水平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的“雙面夾擊”。
吸引力下滑
據國際紡織制造商協會(International Textile Manufacturers Federation,簡稱 ITMF)數據,2008~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2016年,中國織布工的時薪為3.52美元/時,相比2014年上漲25%。同時,意大利織布工的時薪為 27.25美元/時,相比 2014年上漲 9%。
香港紡織商會主席兼紡織生産商華峰集團 CEO 蕭盧慕貞表示:“當中國的工資不再那麼低,将原料運輸至中國,再将産品運回歐洲的吸引力不複往日。他們甯願回到歐洲生産,而且這一趨勢已經很明顯。同時,消費者希望西方服裝品牌提供更豐富的産品系列,對定制的需求也日益高漲,供應商離得越近越好。”
意大利紡織生産商 Reda CEO Ercole Botto Poala 表示:“在中國,各家供應商間的距離并不近,而且很分散,這為(意大利)提供了一個競争優勢。”
據意大利紡織和時裝協會 SMI,去年前十個月,意大利的中國紡織品進口額下滑 8.7% 至 3.47億歐元。同時段,意大利出口至中國的紡織品總額增長 2.8%至 1.65億歐元,但全年紡織品出口額下滑 2%至 43億歐元。
品質和透明化
意大利紡線和面料生産商 Tollegno 1900主管 Giovanni Germanetti 表示,更高的性價比驅使顧客回歸歐洲,“之前,鑒于(品牌)願意付的錢很少,他們對品質睜一隻閉一隻眼。”
米蘭理工大學教授 Alessandro Brun 表示,品牌(回歸歐洲供應商)還出于考慮産品透明度,避免潛在的聲譽風險。生産商表示,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部分供應商不情願公布為哪些品牌供應面料,而不少國際服裝公司選擇意大利羊毛面料,這樣他們能在标牌上标出工廠的名字,與競争對手進行區分。如意大利高街品牌貝納通(Benetton)表示,公司新推出的意大利制造限量版無縫羊毛針織衫的面料就來自 Tollegno 1900。
客戶不斷流失
距 Biella 9000公裡外的中國廣交會不再門庭若市,部分買家表示自己正漸漸放棄中國。在烏克蘭擁有大码時裝公司 Opri 的 Olesia Pryimak 表示:“相較于兩年前,我們從中國購買的産品數量已減少 60%。”
Olesia Pryimak 透露,因質量、價格和距歐洲更近,公司越來越多的在土耳其采購面料。(詳見《華麗志》此前報道:成本上漲競争激烈,中國紡織品企業廣交會遇冷,出口額六年來首降 )
衆多受訪的生産商和買家表示,數據顯示的流失速度更快。2016年前 10個月,中國出口至歐盟的紡織品總額上漲 1.4%,但 10月份下滑 4.1%。
香港紡紗廠龍達(Novetex Holdings)為 Burberry、Max Mara 等國際品牌提供羊毛和開司米紡線,旺季時期,公司約聘請 1100位工人。公司近期表示,正更多地投資于自動化設備,2年内将裁減 2/3的勞動力。公司董事兼 CEO 陳永安(Milton Chan)表示:“整個蛋糕變的更小,很多代理商和更小的公司已經破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