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陽談到,商務部在促進電商發展方面今年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做好去年先後啟動的促進發展規範電子商務的專項行動和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二是要着重開展線上線下融合、跨境電子、商務進農村等重點任務;三是進一步加強政府公共服務,完善應用環境。
銀河證券研究員馬莉就此認為,随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服裝零售的線上占比快速提升,按照服裝零售全行業2萬億市場規模的估計量,線上服裝零售占比在2014年已超30%。随着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平台端能夠沉澱出大量有效的消費者信息,目前這些信息已經 用于産品開發。以南極電商為例,這種将線上平台數據應用于産品設計的運營模式漸趨成熟。即從平台端的收藏夾數據、浏覽數據、點擊數據甚至交易數據中發現消費者對某些元素的偏好,并基于此設計和打造迎合大衆需求的爆款産品,進而組織供應鍊生産。總的來說,電商平台大數據沉澱模式已經相對成熟,利用平台數據進行及時有效地産品開發已成為當前市場熱點。 馬莉表示,雖然平台數據已被品牌商用于産品開發,但是目前卻難以直接指導供應鍊上遊端的采購和備貨。究其原因, 這源于傳統産業鍊的信息溝通效率低下,表現為平台端和供應鍊端的數據不互通、信息從品牌端到供應鍊端存在長鞭效應以及供應鍊端各環節企業的溝通效。
此間零售業人士也表示,服裝品牌本身享受的是品牌溢價,而電商的蓬勃發展,包括催生的網紅經濟的出現的确有可能改變品牌的輸出途徑,90後和00後更看重的是意見領袖的意見而不隻是單純的追求品牌,這是文化消費的變化趨勢。
從2011年底開始, 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以及零售終端低迷的影響,品牌服飾行業過去簡單粗放的“外延擴張+提價”模式受到嚴重挑戰,整個傳統紡織服裝行業也開始進入了深度調整期。此時,中國紡織行業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争的“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結束。“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在控制行業保持平穩增長的前提下,以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為主攻方向。行業中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龍頭公司開始重點抓産品開發和品牌建設、經營模式也逐步由渠道為中心調整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架構和供應鍊體系。同時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大公司在不斷地調整和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增長路徑。
進入2015年以來,線上線下的銷售呈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線下實體都開始着重體驗業态,在目前的服裝上市上市公司中,森馬服飾、美邦服飾等都有布局。而且一線城市的消費能力同比下滑比較明顯,渠道的下沉将是大勢所趨。而線上市場中,目前電商零售市場的品牌化趨勢愈加明顯,知名品牌、輕奢品牌開始在線上嶄露頭角,随着跨境海淘的興起,衆多海外品牌被引入中國,在豐富消費者選擇的同時,推高了服裝服飾品類的整體客單價。
當前,服裝産業鍊上下遊都在尋求變革,偏上遊的棉紗制造企業受到棉花價格的影響整體承壓,公司業績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明顯符合快時尚等當下潮流的華孚色紡、滬太紡織等公司業績逆勢增長率先複蘇,下遊品牌類服裝企業在感受到線上沖擊後紛紛主動擁抱互聯網,近幾年的趨勢中我們最為看好童裝和自媒體經濟下的柔性供應鍊兩大塊。童裝市場具有很強的品牌溢價能力,且品牌的優勢差距還不是很明顯,處于藍海市場。
而在去年宏觀經濟大幅下行的環境下,自媒體品牌的銷量非常亮眼,核心在于其粉絲效應的溢價非常明顯,這與網紅經濟是相互映襯的。而業界更應該思考的是其背後的柔性供應鍊,柔性供應鍊恰好契合了目前網紅經濟下的供應鍊模式,目前C端流量掌握在網紅和垂直社交平台手中,柔性供應鍊能緊跟粉絲的時尚步調,滿足個性化需求,做到快速反應、快速生産,為商家和品牌搶先市場,争奪消費者提供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