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斯達熱火朝天的車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服裝制造業産能嚴重過剩,越來越多的加工廠利潤微薄甚至無單可接。服裝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工業時代的大批量、标準化生産,讓消費喪失了個性。随着互聯網+、3D打印技術的迅速發展,個性化定制将是服裝制造業未來的方向。”愛斯達總裁樊友斌說,愛斯達已經由傳統的服裝廠變成了“定制裁縫店”,普通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工廠下單,在網站裡輸入腰圍、臀圍、腿圍等數據,選定款式。服裝加工廠即時獲取數據,量體裁衣。客戶從互聯網下單到收貨,隻需要72小時。
然而,個性化定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訂單量小。如何降低小批量定制的成本,成為服裝企業轉型升級的“痛點”所在。
智能化是服裝制造業的未來趨勢
2010年,愛斯達啟動“快速裁剪”研發項目。憑借對服裝行業的深刻理解,樊友斌将設想中的裁縫機器人解構,分析出主要技術點,高薪聘請了服裝制造、機械自動化和激光切割等三大領域的科研人才,進行跨行業研發。此外,愛斯達還和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高校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由愛斯達提出一些關鍵技術項目,并出資金和設備,讓高校科研團隊幫助其進行攻關。
2015年,在投入4000多萬元之後,愛斯達研發出了适用于服裝定制領域的智能裁剪機器人。快速的交貨能力、低廉的制造成本,給愛斯達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其中不乏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大客戶。
樊友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件品牌牛仔褲,在批量下單、批量生産、批量進貨的傳統模式下,價格通常在三四百元。愛斯達使用智能裁剪機器人定制的牛仔褲,其售價也是在三四百元,和傳統模式不相上下。比起裁縫店的動辄過千元的定制,便宜了很多。”
智能裁剪機器人降低了服裝定制成本,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一些服裝生産企業開始有意向購買工業機器人,愛斯達已逐步成為行業的高端智能裝備供應商,初步實現了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低成本競争優勢向質量效益競争優勢的轉變。
“對于一家服裝代工企業來說,投入這麼多錢和時間搞研發,我在同行眼中是一個”瘋子“。可是現在,我卻成了他們的設備供應商,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樊友斌說,“賣一台智能裁剪機器人的利潤,相當于我幫人代工幾萬件衣服。”
在樊友斌的規劃中,愛斯達将緻力于成為服裝定制行業的方案解決商,依托龐大的生産企業用戶群,搭建不同服裝品牌的大規模定制平台。“我們計劃和盡可能多的服裝品牌合作,承接他們的定制訂單,消費者在網上下單,輸入參數,就可以迅速買到合作品牌量身定制的衣服。”
記者調研發現,各地制造業企業正在迎來“機器換人”熱潮。在邁向“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愛斯達模式”顯示出獨特風格:上下遊企業結合行業積累,積極參與本行業的高端裝備研發,助力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不同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有着不同需求,而行業内的企業通常對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進口的機器人價格太高,性價比太低,所以亟須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符合中國産業特色的高端裝備,這需要行業經驗豐富的企業主動參與到高端裝備的研發中來。”樊友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