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飄飄的口罩,已經成為手機、鑰匙一般的生活必需品。然而,數以億計的廢棄口罩應該如何妥善處理?如何減少它們對環境的污染?
正當人們對戴口罩逐漸習慣時,有環保人士提出了多種擔憂:一次性口罩所含的塑料物質會污染水源;丢棄的口罩會纏住野生動物,誤食一次性口罩的野生動物還會有生命危險。一些環保組織發現,目前已經有成千上萬個一次性口罩被丢棄在戶外,給城鎮和鄉村帶來破壞。
英國攝影師拍攝到遊隼在野外“捕獵”口罩(來源:bbc.com)
那麼,保護人們生命的一次性口罩,廢棄後會到哪裡去,是否會引發新的污染問題?廢棄的一次性口罩應該如何科學處理?我們如何才能兼顧公衆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廢棄口罩有多髒?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在顯微鏡下用過的口罩絨布面上明顯附着着黃色顆粒物,放大到2000倍可以看到正在移動的細菌。
因此,用過的口罩一定要及時正确處理!普通人群佩戴過的口罩沒有病毒傳播風險,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即可,而病人、疑似病人和護理人員丢棄的口罩,需要按照醫療廢物進行單獨收集處理。
廢棄口罩如何處理?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産和出口國,口罩年産量占全球約50%。2018年中國口罩産量約45.4億隻,2019年突破50億隻。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口罩總産量相比2019年預計将翻一番。
疫情發生後,相關企業迅速攻關生産專用料、建造熔噴布生産線(來源:中國石化)
疫情期間産生的廢棄口罩有多少呢?王笃金為記者簡單計算了一下:按照每人每天丢棄一隻口罩(重約5克)算,國内每天将産生3500~4000噸廢棄口罩。
一次性醫用口罩主要由防水層(紡粘無紡布)、過濾層(熔噴無紡布)、耳帶、鼻梁條等部件組成。其中,防水層和過濾層均以聚丙烯無紡布超細纖維作為核心材料,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主體材料(占比90%以上);耳帶以PET塑料和聚氨酯(PU)等作為常用材料;鼻梁條以聚丙烯/鍍鋅鐵絲、聚乙烯/鍍鋅鐵絲或鋁條等作為常用材料。
常見的口罩過濾層采用熔噴工藝制備,其中的聚丙烯超細纖維直徑約為2微米,當帶有細菌或病毒的飛沫靠近超細纖維時,會被其表面的靜電荷牢牢吸附,從而達到阻隔細菌或病毒的目的。但被吸附的病原并未被殺死,這對廢棄口罩的回收帶來了特殊的不便。
那麼,廢棄的一次性口罩處理不當,會帶來哪些危害?
劉懿颉告訴記者,口罩易随風遷移,如果随意丢棄在環境中,一方面會影響景觀環境、增加細菌病毒的傳播路徑;另一方面,口罩進入土壤或水體後,在光照、暴雨或大風等條件中發生破碎,産生長時間的微塑料污染。
環保人士發現了大量被沖上海灘的廢棄口罩(來源:oceansasia.org)
不過,盡管塑料(聚丙烯)是一次性口罩的主要組成材料,但口罩并不是塑料材料的主要使用流向。因此,大量廢棄一次性口罩不會帶來塑料垃圾顯著增多的問題。
王笃金介紹,目前對廢棄一次性口罩的處理,主要采用了集中焚燒的方案。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一次性解決廢棄口罩等垃圾的處理問題,并可利用收集産生的熱量進行發電,其不足之處是會産生一些有毒副産物,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污染。
除了焚燒外,一次性廢棄口罩的可能處理方案還包括填埋降解法、機械加工法以及化學回收法。王笃金表示,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目前這些方法都不理想,無法充分利用處理過程實現增值,也不能帶來更多的能源和經濟效益。
優化口罩的選材及設計
針對廢棄口罩帶來的環境挑戰,除了在分類收集和處理方面努力以外,也應該開發增值技術,争取實現“變廢為寶”和可持續發展。
王笃金介紹,廢棄口罩通常難以實現閉環和循環回收,原因是現有技術無法選擇性将聚合物高效分解成其原始單體。因此,未來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如果設計成一體化的材料,可以從基礎材料的角度緩解廢棄口罩的回收和循環問題。
常見一次性口罩的材料主要是聚丙烯制成的無紡布
他建議,在口罩選材及設計時應減少材料種類,盡量使用聚丙烯類材料,少用其他聚合物材料,并避免使用金屬,以實現材料種類單一化和功能多樣化,為後續的增值回收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
單一材質的口罩,在增值利用環節更加簡單便捷,回收後可直接加工,實現低值利用(熔融加工制造垃圾桶或花盆等日常用品)、化學轉化(熱解為單體或小分子化合物)和升級再造(熔融加工實現功能化和高性能化)。
此外,王笃金建議在實現口罩材料一體化的基礎上,盡快研發新型聚合物功能材料,使口罩除具有阻隔細菌病毒功能外,兼具殺滅細菌病毒、使用時間延長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