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日收儲政策正式公布以來,鄭棉并無激起多少浪花,再加上市場反饋少之又少,說明收儲50萬噸棉花都在大家意料之中。一方面區區50萬噸大大低于之前疆内軋花廠和棉花企業預期的100萬噸,另一方面對于2020/21年度新疆機采棉而言收儲品質指标要求似乎有些偏高,不符合輪入标準。截至10月29日,CC3128B棉花指數報收14641元/噸,基本維持上周行情。然而還需注意的是,輪入還有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内外棉價差如果連續3個工作日超過800元/噸時,暫停交易。由于之前“内強外弱”的棉花價格一度使内外棉價差達到2481元峰值,雖然目前國内棉花炒作逐漸褪去,但截至29日,内外棉花價格依然高達1932元/噸。極端情況下很可能造成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收儲無法啟動,屆時将對于摩拳擦掌、萬事具備的中儲糧、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以及棉花企業而言是個不小的打擊。
十一後紗線市場這波瘋漲行情,應該說前期價格上漲是有實際需求支撐的,是訂單回暖,市場心态好轉,紡企缺貨等多方面因素導緻的。但後期漲幅過大,特别是棉花,棉紗短短幾天漲幅在4000元/噸左右,貿易商也捂盤不賣,市場實際上是受到了資金的炒作。由于紡企庫存較少(截至23日報收9.7天),一些紡企目前心态暫時還好。但更多的市場反應則是目前的高價實際上很難成交,下遊客戶難以接受,由于漲價太快,有些訂單已有流失。也有一些紡企感歎,高位進貨的棉花,等加工成棉紗出貨時又是不小的壓力。說來也是,按照實際的紡紗理論來看,自從今年中旬開始虧損以來,好不容易在10月19日才轉負為正,才經曆了短短10天,截至29日又變為了虧損。
截至29日,FCY Index C32S報收22395元/噸,比上周下跌310元。目前内外紗價差幾乎持平,在人民币升值預期下,目前不少進口紗也處于不報價的“封盤”狀态。不得不說,瘋狂上漲的原料報價很難傳遞到終端品牌企業的另一大原因就出在彙率上。今年6月初開始,人民币開啟了一波快速升值的行情,由于中國的疫情控制較好,人民币有所走高,這對于進口企業來說是利好的,但是對于出口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一般來說,外貿企業多以美元結彙,若結彙時的人民币兌美元彙率下降,也就表示原先談好的價格帶來的利潤降低了。彙率漲漲跌跌一直是紡織外貿人心中的痛,如果結彙的時間點把握的好,就可能賺到一筆,而若把握不好,就有可能白白損失一筆。
另一方面,相信辟謠“外單流向國内”的消息大家也看過不少。雖然号稱排隊到明年5月是假,但印度的不少訂單流向中國卻是真。有人說越南不是号稱東南亞的“小中國”嗎?為什麼此次印度的訂單不轉移到越南呢?特别是印度目前與我們的關系還處于較緊張的情況下。其實印度想轉給中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印度并非想轉,而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全球隻有中國一個國家能承接住印度的單量。全球兩大紡織服裝生産大國為中國與印度,中印兩國的産能産量,非一般國家可比,越南雖然在東南亞也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我國,其産能産量甚至還不如我國的一個省份,以印度的單量都給越南的話,越南人就是拼死不停加工,估計到明年都不一定能完成。而往細了說,紡服業嚴格來說是兩個行業:一是紡織業,二是制衣業。前者是從棉花、化纖到成品面料的過程。而後者則是将紡織品作為原料進行裁剪、加工的行業。據越南工貿部向國會提交的最新報告顯示,紡織品服裝業年出口額近400億美元,需要布料100億米,但是國内布料産能僅有23億米,自給率大約25%,大部分布料依賴從中國和韓國進口,國内服裝加工業僅停留在産業鍊縫制環節,附加值低,難以達到越歐自貿協定規定的原産地标準,所以不能完全享受越歐自貿協定帶來的利益。而印度疫情正盛或持續到年底,所以很有可能中國紡織業明年一季度的訂單也将保持較高水平。但對于這些回流訂單,紡織服裝業内普遍判斷是“應急訂單”。一旦印度國内生産能力恢複,國内生産成本優勢降低,這部分單子勢必會重新流回去,是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留在中國的。好在當前國内紡服業已經意識到了低端紡織品過于飽和,開始往中高端方向研發。前不久剛剛當選新一任國際紡聯主席的孫瑞哲也表示,我們要逐漸提高産品附加值,進一步增強中國制造的不可替代性,打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中的關鍵節點,是實現中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