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紡織行業在世界上處于什麼樣的地位?該用什麼樣的标準,來評判我國是紡織大國還是紡織強國?孫瑞哲說,中國産業之大,已經無人能出其右。目前無論産業整體規模還是産出規模,無論産業配套的完備性還是全産業鍊的閉環創新,世界上都沒人能比。但是如果由此就判定,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紡織強國,可能還為時尚早。
至于評判标準,應該說沒有絕對的标準。綜合來看,可以從科技、時尚、綠色這三個維度來綜合考量。一是科技的創新力,二是時尚的話語權,三是對環境的保護程度。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在幾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科技創新方面,美國、德國、英國等老牌發達國家,他們在科技創新方面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在原創性的技術方面,他們依然在引領;時尚話語權方面,法國、意大利等是“當仁不讓”地在時尚領域具有絕對話語權的國家,巴黎時尚周、米蘭時尚周、紐約時尚周、倫敦時尚周,是世界上四個重要的時尚風向标和重要的時尚策源地;從對環境的保護來說,西方國家也經曆過産業發展對環境污染過程,但是他們目前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增強,這對中國來說既是一種借鑒,也是一種壓力。
孫瑞哲為此提出,從科技層面,中國的紡織行業要重點解決材料以及智能制造的問題,提高生産效率和柔性化生産能力。也就是說以材料、智能為突破口,形成行業的創新力;從時尚角度來說,中國要形成一種以時尚導向為目标的消費力,通過提升整個産業對時尚産業支撐度和引領性,來提升消費水平;從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要以環境倒逼為動力,搞好整個行業的社會責任建設。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生産的服裝大量出口,可能隻獲得很小的利潤,大量的利潤都被國外的品牌商拿走了。這是我國的痛點。孫瑞哲分析,這個痛點今天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三個“落差”:認知落差,利益落差,能力落差。一是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紡織行業的貢獻度和所謂主流認知度方面,存在巨大的認知落差,比如一談到紡織行業,大家往往會給它加一個帽子叫“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産業”;第二,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利潤分配能否更加合理,是市場話語權的問題,是誰主導市場、誰主動誰被動的問題,我國在這方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再者,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體系中,中國自身的制造能力和消費需求匹配之間,還有能力落差。
談到當前我國紡織業人才問題,孫瑞哲說,目前我國紡織業的産業大軍超過2000萬人,如果從高技術人才所占的比例來說,的确和一些新型的高科技産業有一定的差距,包括院校體系,在全國院校之中,有紡織服裝專業的本科教育的200多所,但真正用紡織冠名的就剩下一家:武漢紡織大學。而在最鼎盛時期,有17家高校校名裡帶有“紡織”兩個字。
如何吸引更多人才進入服裝行業?孫瑞哲認為接下來要做幾個方面的事情。一是聚人氣,要讓更多人認識到,紡織服裝行業是科技行業、時尚行業,是一個有希望的、朝氣蓬勃的行業。二是要建立跨學科的新型的教育體系,現在紡織教育不應該繼續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而應該建立一種跨學科的教育模式。現在很多教材依然還沿襲三、四十年以前的,它所描述的生産手段等和現在已經有了巨大的差别。
對于記者提出的“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特别知名的國際大品牌”的問題,孫瑞哲指出,這是紡織服裝行業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強調一方面要做得好,另一方面要賣得好。我們也有一批成長起來的規模比較大的企業,但如果和西方企業比較,從企業自身看,西方企業無論是ZARA還是阿瑪尼、阿迪達斯等,它給你講的道理一定都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社會層面看,各個方面都要為紡織服裝的品牌建設提供便利。目前,我們無論是企業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在不斷改進完善,兩個方面正在相輔相成地推動品牌的建設。”
品牌既決定了産業轉型升級的質量,也對整個社會特别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孫瑞哲強調,中國的紡織服裝品牌必須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誕生世界級的企業,德就是社會責任,智就是科技,體就是制造能力,美就是時尚和文化。
提示:本文來源于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