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産業格局
其實任何時代的産業升級,除了比拼企業家對未來的敏感性之外,更重要的拼的是經濟實力,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喊口号就能實現的,是需要企業真金白銀的投入的,而且這種投入并不一定會産生預期的回報,因為大家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有的人摸着石頭趟過去了,有的人被引入了深塘,是命也好,是運也罷,這個坑你總得去踩踩,因為你别無選擇。
鑒于“中國制造2025”在經濟上的巨大投入,能夠順利實施的企業絕對存在以下特點:
大企業朝上走了,中小企業怎麼辦?該死的還得死,不說别的,就當前的環保評測就壓死了好多小企業,基本上都是直接關門,而且是無限期的關門,因為根本就無法通過環評,一個小企業幾年的營業額都不夠一套環保設備的錢,這如何玩下去,認識的一個小老闆,被政府部門責令停業後,不信邪,晚上開工趕訂單,第二天直接去吃牢飯了,這根紅線現在誰都不敢碰,誰碰誰死。
其實,中國制造2025主打的自動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對很多小企業是不适合的,特别是自動化這一塊,我個人的從業經驗來講,很多企業沒有必要盲目的去追求自動化,因為任何自動化都是建立在一定規模的基礎上的,特别是自動化生産線這鬼東西,因為現在還沒有達到所謂的智能化程度,特别是人機協作的瓶頸還沒有突破,單純的自動生産線的柔性不足,會限制企業在産品型号的豐富和多樣化,所以就倒逼企業實行規模化生産。
很多介紹工業4.0的書籍在盲目的吹噓自動化和智能化,而且把自動化、智能化的最終結果歸結在個人定制的差異化上,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這麼做的話,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也就是那些所謂的能根據顧客定制現行辦法——實現産品的功能部件的模塊化設計,然後引導顧客按産品模塊化進行私人定制,這種私人定制也是有相當局限性的,而不是随意的私人訂制,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你隻能在某些方面實現私人定制,而且隻能選擇我提供的少數方案,因為自動生産線根本就不能實現大規模的多産品混線生産,因為柔性程度太低,這是目前的技術無法克服的。
所以那些吹噓私人定制的企業,并不像新聞中說的那麼牛逼,他們也就是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柔性生産而已,很多時候,你們想得太多了。
2
人才結構變革
随着中國制造2025的逐步推進,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業,自己的工作被機器代替了,自己怎麼辦?
你死定了?不會,你可以去更輕松的崗位,當然前提是你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隻要你願意接受這種改變,機器代替的是你的苦累,換來的是你更舒适的就業環境和更輕松的工作内容,這不就是人之所為人的價值嗎?
當然對于更高端一些人可能需要的不單單是一項專業的技能,更可能需要學會多種技能的輸出,特别是交叉學科會大行其道,例如機械不再是單純的機械,可能會牽涉到電氣控制和計算機編程,否則你根本就無法與其它團隊進行溝通與合作,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知識将成為未來制造業中高端人才的必備技能,如果在學點數據分析與應用之類的東西,那将會是職業生涯的必殺技,想不牛逼都難。
3
企業的經營模式會變
随着制造業産業升級的逐步推進,中國制造将會再次實現“自我正名”,你不會再去大老遠的跑到日本去買個馬桶,既不好提,更不好看。你再也不用求爺爺告奶奶求朋友幫你從德國帶把砍骨頭的廚刀回來,中國生産的廚刀就能輕易的把你那吃貨的嘴伺候好了,别說砍骨頭,就是砍石頭都沒有問題。
未來的中國企業将更聚焦産品的兩個品質:
① 質量,做最好的東西,賣給最懂得欣賞的人。
② 服務,用最好的服務,送給最挑剔的講究人。
特别是随着所謂的中産階級的不斷壯大,如果一個制造企業再不從質量和服務去思考自己企業的發展方向,我覺得是沒有出路的。
看看你身邊的人,是不是很多人已經開始願意為品質買單,手機用蘋果的,包包用LV的,真的每個人都是因為虛榮嗎?不一定吧,願意為品質買單才是這背後的真相。
中國制造2025就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企業産品的品質,産品生産不再單純的依靠工人的技術和情緒,而是靠精準而穩定的機器設備,靠完善而執行到位的管理制度,這一切在未來都大有可為。
提示:本文來源于全球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