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影響世界
“近年來棉花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種植集中化速度非常快。”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柯炳生表示,随着棉花機械化種植不斷推廣,新疆棉花面積急速擴張,東部包括環渤海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傳統種棉大省的棉花種植面積下降。
從數據上來看,也反映了棉花“西遷”的趨勢。2018年,中國棉花協會統計棉花的産量是611萬噸,同比略有增加,其中新疆棉花産量再創新高,達511萬噸,比2017年增長11.9%,占全國的84%,占比同比增加9.8個百分點。
伴随着機械化和集中化的提升,我國棉業的産量質量雙提升,中國棉花市場對世界市場愈發重要。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說,近5年來,中國實施了包括新疆棉花目标價格、儲備棉輪換政策、改革進口棉配額發放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棉花面積産量和市場預期都保持相對穩定。據中國棉花協會統計,2014年到2018年,我國平均植棉面積5002萬畝;平均産量568萬噸,占全球産量的23%。今年植棉面積4816萬畝,仍然保持穩定。
市場方面,近幾年中國棉業調控政策逐漸機制化、可預期,無論增發滑準稅配額,還是儲備棉輪換都實行提前公布。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更加注重精準性、時效性,棉花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平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中國在全球棉花生産、消費和貿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就市場來說,國内棉花市場的穩定也決定了全球市場的穩定。
戴公興表示,在供需方面,前幾年世界市場主要矛盾是庫存過多,近些年來,中國向市場連續投放了大量的儲備棉,有力促進了全球棉花市場的平衡。“作為世界棉紡織業大國,中國市場影響世界,全球市場依然看好中國。”
内需動力形成支撐
受國際經貿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中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影響,今年前幾個月,中國紡織品服裝零售額、出口額同比增速出現放緩,訂單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趨勢增加,業内出現一些悲觀情緒。對此,戴公興表示,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内需市場龐大,消費升級趨勢明顯。2012年至2018年間,中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一直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8年達到15231億元。毋庸置疑,中國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消費市場。近兩年,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改革,鼓勵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對内需市場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進口數據也折射出内需容量。”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與棉麻局局長、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表示,近15年以來,我們每年實際進口棉花數額遠遠超過世貿組織的配額。
“從美國農業部最新預測來看,中國棉花消費量仍然在全球占比33%,居世界首位。”高芳介紹說。
求新求變開放共赢
“棉花行業真正的競争對手是我們自己。”高芳說,棉花是天然纖維,化纖作為棉花的競争對手,在超仿棉聚酯纖維領域發展迅速,國内有很多專利,不僅模仿了棉花吸濕、色澤柔和的優點,還改進了棉花的一些缺點,比如更輕盈、排汗、抗紫外線等。所以,棉花産業不應該僅憑天然纖維這一點優勢,還需要有更大突破。
“因此,中國棉業要求新求變,提升應對風險能力。”戴公興認為,首先,在農業生産方面,中國“大國小農”的國情将長期存在,棉花生産也是這樣,大多還是小農戶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高生産銷量管理水平。比如,現在的棉農已經逐漸可以通過手機APP購買農資、保險,加入合作社,并了解市場行情。
其次,在流通領域,傳統貿易商也在加快向現代綜合服務貿易商轉型,通過創新交易模式為紡織企業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當前,新技術革命促進了共享經濟興起,可以通過共享信息、物流、交易平台等資源,加強流通企業之間、流通企業上下遊之間聯合合作,這樣有利于促進資源的配置效率,降低産業鍊交易成本,并創造出更多新模式、新業态。
最後,紡織業的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也迫切需要行業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在産品、服務上不斷推陳出新,滿足人們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推動行業由資本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
“40年間,中國棉花産量、進口量、需求量均大幅增長。可以說,中國棉花、紡織大國的地位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戴公興表示,在外部環境不确定的大背景下,中國棉業應該主動作為,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釋放出來。
戴公興呼籲,中國棉業、紡織業在全球化布局進程中,應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鍊重塑,将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先進理念融入進去,在提升自身原料、品牌、渠道等資源掌控能力的同時,帶動國家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合作夥伴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推動棉花産業鍊向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
提示:本文來源于全球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