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纖維檢驗局近日發布《2017/2018年度中國棉花質量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2017/2018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綜合質量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報告》顯示,2017/2018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公證檢驗涉及的産棉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10個,與上一年度持平,涉及加工企業1030家,比上一年度增長4.36%,檢驗量2337萬包,528.7萬噸,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27.35%、27.18%。其中,新疆作為我國棉花最主要産區,檢驗量在全國占比94.50%。
《報告》對具體質量指标進行了分析。從顔色和軋工質量來看,顔色級指标區域化差異較為明顯,近年來各區域檢驗量占比逐漸趨于穩定,因此顔色級指标變化不大,以白棉為主,且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白棉2級與白棉3級兩檔。軋工質量主要集中在中檔,中檔及以上占比達到98.67%。從纖維長度來看,平均長度基本與上年持平,但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有所下降,其中,長度指标體現在30-32毫米長度級與28-29毫米長度級的棉花占比與上一年度相當,較2015/2016年度有大幅增加。從纖維内在品質來看,馬克隆值和斷裂比強度兩項指标表現均較為良好;其中,馬克隆值指标較上一年度再度提升,A級占比明顯增加,C2檔過成熟棉占比減少;平均斷裂比強度指标回升,強及以上棉花占比提高,達到28.23%。作為全國最大棉花産區新疆2017/2018年度棉花各項質量指标與上年度相比,平均長度降低0.02毫米、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降低0.43個百分點、馬克隆值A+B級占比增加了1.57個百分點、平均斷裂比強度提高0.13cN/tex,總體内在質量狀況好于2016/2017年度。
《報告》認為,影響本年度棉花質量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産業政策、市場形勢、生産環節等幾個方面。
在産業政策方面,國家發改委、财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棉花目标價格改革的通知》,有力地引導了棉農預期,保障了棉花産量和質量的穩定。深化棉花目标價格改革政策,深化了市場調控的“價補分離”,實現了更精準的保本有餘。同時,将棉農和棉企推向市場,立足“消費導向”引導棉農改變觀念,加工企業提升質量意識。“專業倉儲+在庫公檢”的制度措施和工作模式使棉花質量真實性得到有效增強,倒逼棉花加工企業提高棉花收購、加工質量。補貼與質量挂鈎,将棉花質量意識傳導到棉農,進一步從農業生産上增強了棉花質量。
在市場形勢方面,2017/2018年度,受美國發動貿易戰等因素影響,全球棉花産不足需,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走向平衡,中國棉花産需缺口再度收窄。随着2017/2018年度後期外部經貿環境發生較大改變,全球棉花紡織及服裝産業鍊将進入新的調整階段。
在生産環節,已有部分棉農注意到紡織企業配棉的需求,認識到不同棉花品種的内在纖維品質有很大區别,不再片面追求單産高、衣分高、抗病蟲、色澤好的品種,開始注重棉花内在品質,棉花一緻性不斷得到加強。
為确保棉花加工質量的提高,保護棉花質量的穩定性和一緻性,提高我國棉花的整體可紡性,《報告》建議,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政策,依托深化棉花目标價格改革和穩定預期,鼓勵棉農種植高品質、高質量的棉花,引導棉花生産向優勢産區集中,發展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管理的新模式。同時,《報告》還建議發揮質量大數據作用,加強棉花質量監測,促進全國棉花質量提升。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全球紡織網。本文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等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