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組建的5個督察組将對山西、遼甯、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等省份開展“回頭看”督察進駐工作。據悉,與第一批“回頭看”一樣,“一刀切”等問題仍是重點督察對象之一。
今年兩會期間,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曾表示,“一刀切”指的是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是否違法還是合法,一竿子打下去,一律進行關停的做法,“絕不允許這樣的亂作為來損害影響我們的中央環保督察的大局”。
為此,環境部在5月底,趕在第一批“回頭看”前,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8月底,又印發文件将嚴格禁止“一刀切”納入深化環保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
10月26日至27日于京召開的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系統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李幹傑稱,環境部将出台一個更加詳盡的堅決禁止環保“一刀切”的文件,組織兩個環保“一刀切”專項檢查,查處通報一些典型案例,來推進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
“一刀切”實際是不作為
“一些地方出現的環保‘一刀切’問題,既損害了黨和國家形象和合法合規企業權益、給人民群衆生産生活帶來不便,也違背生态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對生态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幹擾,必須态度鮮明、堅決反對,嚴格禁止。”李幹傑在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系統改革工作座談會上說。
10月29日,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毛顯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刀切”現象出現,一方面反映出環境壓力向地方傳導,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種傳導太快,地方為節省行政成本采取了簡單粗暴的做法。“這種極端作為,實際上是不作為,掩蓋了真正的問題。”毛顯強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中央環保督察情況發現,環保“一刀切”現象,多發生在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地方特色産業、工業園區及企業、采砂采石采礦、城市管理、“調峰調控”等行業和領域。
地方為應付督察,采取“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督察期間停工停業停産督察後故态複萌等敷衍做法。例如,環境部10月22日通報,在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中,督察組發現,雲南瑞麗市2016年在查辦違法開采砂石舉報案件時,以“一刀切”方式關停所有砂石場,後又違規批準部分未取得合法手續的砂石場恢複生産;此次“回頭看”時,再次采取“一刀切”臨時關停措施。
今年8月國務院大督查發現,陝西彬州市涉嫌違規設立三處“治污降霾車輛沖洗站”。對此,環境部經現場督查後發布通報稱,這是“假治污、真收費”,對過路車輛不論是否幹淨、有無必要、是否有效、是否損害,一律要求沖洗,搞“一刀切”;運營單位及人員沖洗操作敷衍應對,5秒鐘即完成一台車輛的沖洗,以治污降霾之名行強制收費之實。不僅沒有産生治污降霾效果,而且嚴重幹擾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
往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期間,不少城市發布“停工令”,城市建成區一律停止土石方作業,為期三至五個月不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走訪“2+26”傳輸通道城市發現,有地方在采暖季停止地鐵項目施工,以至于地鐵未能按期通車。
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副研究員黃德生今年9月撰文稱,地方環保“一刀切”主要包括五類具體情形:平時不作為,臨時抱佛腳,突擊整改“一刀切”;責任不落實,“掩耳盜鈴”式停業,逃避問責;難題不解決,披上“環保”外衣,借題發揮亂作為;标準不明确,以點概面,連帶打擊;施策不科學,不分類指導,要求不切實際。
該文指出,凡此種種“一刀切”行為,本質上都是生态環保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是懶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現。
多地錯峰生産摒棄“一刀切”
那麼,該如何禁止“一刀切”現象出現?
李幹傑表示,針對污染防治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和重點任務,按照污染排放績效和環境管理實際需要,科學制定實施管控措施。
例如對于符合生态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不得采取集中停産整治措施。對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特色産業、工業園區以及城市管理等重點行業和領域,要出台細化防止“一刀切”的有效措施,及時向社會發布公告。
10月29日,複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一刀切”從環境經濟角度來講,是一種不管企業排放效率,采取一樣的整治措施的做法。
他建議,應嚴格執行統一的标準,以從源頭上堵住污染。采取環境稅、綠色金融等基于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手段,識别出不同效率的企業,有針對性地提高企業的排放效率。
在中央的要求之下,地方紛紛出台了禁止環保“一刀切”的相關政策,包括河北、江蘇、重慶、陝西等多個省份。
陝西10月27日出台的《關于嚴格規範生态環境保護領域行政行為的指導意見》,從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特色産業、工業園區、采石采砂采礦、城市管理、“散亂污”、“調峰調控”等9個方面,嚴禁各地各部門在環保督察整改中實施“一刀切”。例如,小微企業隻要達标排放應當支持發展,不産生污染的企業不得列入“散亂污”。
在“調峰調控”這一具體領域,河北、江蘇、天津、唐山、邯鄲、鄭州、臨汾等地都将在今年秋冬采暖季期間施行差異化錯峰生産方案,摒棄了以往“一律限産50%”等做法。
10月26日,天津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楊勇在該局新聞發布會上稱,今年天津環保局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環保領軍企業、不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工序,不錯峰;錯峰行業由去年的16個調整為14個,對使用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建材、鑄造等行業不予限産;根據績效評價測算,停限産企業由去年393家調整為預計不超過50家,對裝備水平先進、環保水平高的企業,少限産或不限産。
河北省近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降低成本減輕負擔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也提出,對鋼鐵、焦化、電力三個行業中超低排放企業、環保“領跑者”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免于錯峰生産,對環保達标、手續完備、産品市場好的企業不予停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