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深刻理解李克強總理講話精神,抓住新工業革命的寶貴機遇,在關系核心競争力的領域取得突破,實現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解決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
新動能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效
新工業革命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有助于我國形成經濟新動能,實現産業升級,加快經濟轉型。9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積極探索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對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工業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源等生産要素的發展模式已經逐漸失去競争優勢,不僅增長乏力,而且還面臨着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争的雙向擠壓。
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本質上就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我國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的重大舉措。一是大力推進簡政減稅降費,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二是實行包容審慎監管,促進了新興産業蓬勃發展。三是鼓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有效釋放了社會創造力。
經過不斷努力,我國經濟新動能成長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效,對穩定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擴大社會就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态勢,發展新動能在持續成長,基本面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因此,我國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内生動力、釋放内需潛力,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一是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二是以更大力度調整結構。三是以更大力度激勵創新。
積極銜接好新舊動能轉換
新工業革命催生新的生産方式,即定制化生産、綠色生産、本土化生産将成為趨勢。在新工業革命中,壯大世界經濟發展新動能,要堅定維護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應優勢互補,協力加速新工業革命進程。要增強發展的包容性,實現惠及面更廣、包容性更強的發展。要力促融通創新和發展,為新動能壯大打開更廣空間。
目前,我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不能忽視的現象是舊動能不斷減弱,而新動能走向成熟還需要一個過程。解決新舊動能“青黃不接”問題,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規律,積極作為,銜接好新舊動能轉換,縮短新舊動能轉換陣痛期,避免因動力機制錯配阻礙經濟向更高發展階段攀升。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樹立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目标導向,集聚創新人才和企業家等創新型主體,建立激發各種要素活力的制度機制。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态、新産業,實現“無中生有”,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又要緻力于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實現“有中出新”,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芽”。隻有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才能順利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推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對于全國各地來說,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個性要求。全國各地應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加強系統謀劃、頂層設計、動态調整。一是深入調查研究,找出本地新舊動能轉換的定位、重點、難點、優劣勢、短闆、可借力處等。二是加強系統謀劃,找到突破口和具有帶動性的關鍵領域,達成廣泛共識,在此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三是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動态調整,在具體操作中做好“加減乘除”法,确保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不走樣,不出現重大偏差。
需要強調的是,新舊動能轉換是手段,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才是目的,需要刻苦攻關和長期艱巨細緻的工作,關鍵要加大力度推動各項改革落地,使改革不斷見到實效,使廣大人民群衆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