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紡織工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保持了平穩、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态勢。數據顯示,2013-2017年,我國紡織工業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由63759.86億元增長至68935.65億元,利潤額由3506.05億元增長至3768.81億元。産業結構持續改善,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産品開發能力整體大幅提升,在國際上的産品競争力和行業影響力持續增強,智能制造有序推進,業态創新蓬勃發展。紡織行業正在由傳統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向科技産業、時尚産業、先進制造業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創新驅動加速了産業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以毛紡工業為例,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東部地區加快向文化創意等價值鍊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區逐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産品方向拓展,企業向生産服務型方向發展,向質量效益型方向轉變。毛紡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成為毛紡行業科技創新的支撐,企業研究院通過跨國合作平台實現技術的研發積累,不斷提升技術競争力。企業自主品牌、區域品牌逐漸壯大、成熟,優勢品牌企業通過國際資源整合,已實質性步入全球化布局和實施階段,從戰略高度決定了我國毛紡工業未來國際化的發展态勢。
值得一提的是,濮院毛衫時尚小鎮等一大批省級、國家級毛紡特色小鎮推動了毛紡産業集群邁向新的升級之路。我國高檔毛紡織産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以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為主的競争優勢,成為國際毛紡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當前,是我國紡織業向中高端發展、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的關鍵時期。我們應當努力解決紡織行業粗放式發展過程中積累下的大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首先體現在産業結構的不平衡,在滿足人民穿衣蓋被需求的同時,對人民生活中其他紡織品的需求,還遠遠不能滿足。同時,紡織工業還存在區域結構、企業結構、基礎結構、産品結構等不平衡的狀态。不充分,則主要體現在作為制造業、紡織工業與文化産業的融合還不夠充分。消費者對紡織品和服裝個性化、定制化的要求,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在新時代,充分滿足消費者對美的需求,是解決不充分的重點。紡織工業是富民産業,但是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還沒有充分發揮出扶貧的作用;紡織工業是綠色産業,但是其綠色制造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要解決這些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創新是必然之舉。
要推動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标,就必須以理念創新為先導、科技創新為重點,機制創新為保障,繼續實施重點突破,不斷夯實時尚産業的基礎。
一是堅持互聯包容,以開放塑造新格局。要協調推進行業“引進來”與“走出去”,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積極促進産品、産能、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的跨境流動,充分整合利用全球資源實現協同發展。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以科技注入新動能。強化産品創新,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研發,提高相關成果在産品中的應用,提升産品開發能力;推進模式創新,依托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發展不斷變革生産模式、運營模式,推動行業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既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要強化協同創新能力。
三是堅持兼容并蓄,以時尚引領新發展。要立足文化的基因根脈,深化對文化元素的發掘、研究與應用,豐富産品品類、提升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市場價值。在交流碰撞中衍生出新的時尚價值主張。依托集群等創新載體和優質窗口,海納各方文化智慧、構築共同語言,以時尚新内涵賦能紡織産業新發展。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以綠色營造發展新空間。以綠色原料、綠色設計、綠色生産、循環應用為抓手,建立負責任的研發體系、采購體系、生産體系、物流體系,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深化環境責任和市場責任。同時,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機遇,将綠色價值融入國際營銷,不斷拓展紡織行業發展新空間。
(作者:中國紡織服裝創新研究院 馬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