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中國服裝協會會長
孫瑞哲
尊敬的各位嘉賓、專家、企業家和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作為中國服裝産業的思想盛會,2018中國服裝論壇如約啟幕,開啟關于創新的時間與空間之旅,這也是關乎産業發展的又一次哲學與美學之旅。站在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曆史方位這一更加遼闊的地平線上,如何打開當下與未來的“趨勢之眼”?這正是本次論壇以《無界:創新的空間與邏輯》為主題的初衷。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服裝協會,對各位嘉賓、各位朋友的莅臨表示感謝與歡迎,對論壇的成功舉行,對思想的融合與碰撞,緻以最誠摯的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就是中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五年。正是這一曆史性飛躍,标定了當今中國的嶄新曆史方位。可以說,伴随着“站起來”,中國紡織工業收獲了“志氣”、“富起來”,則讓中國紡織工業擁有了“底氣”。而“強起來”,很重要的體現是中國紡織工業不斷地煥發出“朝氣”,成為了一個内外兼修,有顔值,有智識,元氣淋漓、充滿生機的産業。
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再定義”
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經曆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服裝産業必将迎來産業定位的“再定義”。以黨的十九大召開為标志,中國紡織工業正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往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産業印象鎖定正在去除,以高品質高性能纖維、産業用紡織品、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科技産業,以服裝品牌、家紡品牌為代表的時尚産業,貫穿全産業鍊的綠色制造産業,正成為新的社會認知,“科技、時尚、綠色”正在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産業新定位與新标簽。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紡織服裝産業“科技、時尚、綠色”的産業定位與産業屬性逐步鮮明:
第一,科技創新,助力行業“由大變強”。2015年,紡織行業勞動生産率(以工業總産值計)達到73.6萬元/人,是1978年的41.4倍。紡織全産業鍊能夠實現使用自主技術、自主裝備生産自主開發設計的優質産品,這在中國制造産業中并不多見。
“十二五”以來,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取得重大突破,進入産業化階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種進入國際市場。
現在,中國紡織面料總體自給率超過95%,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顯著提高,服裝出口一般貿易比重從1996年35.7%提高到2017年89.3%。
産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過濾、土工建築、安全防護、結構增強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2016年産量達到1450.3萬噸,是1980年的85倍。
目前,服裝行業正以智能制造彰顯時尚産業活力、締造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消費價值,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生産、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産品正成為服裝行業的新動能來源。
第二,時尚消費升級,催生供給側的時尚動力。1978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僅有2.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2008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突破15公斤,2015年超過20公斤,纖維消費數量、結構均逐步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6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衣着消費支出達到1739元和575.4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16.7倍和17.4倍。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出現了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巨大的國内市場,這個4億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的開放市場,将對全球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與此同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成為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居民消費内涵日漸豐富、消費結構更加多元。随着消費升級的不斷深化,行業需求呈現出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從關注有形産品向關注服務體驗轉變、從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炫耀型消費向投資型消費轉變等一系列特征,這都是時尚消費的突出特征,也在不斷催生産業供給側的時尚變革。
第三,綠色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始終重視技術革新改造,努力降耗增效。
“十二五”時期,“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成為行業五年規劃發展任務,低溫快速前處理、冷軋堆染色、印染廢水大通量膜處理等一大批清潔生産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實現産業化應用。
2006~2015年,紡織行業綜合能耗累計下降44%,印染單位産品水耗從4噸/百米下降到1.8噸/百米,水重複利用率由7%提高到30%以上。
關鍵詞二:“再平衡”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有學者提出,2018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将進入“行業利潤回暖輪動期、供需有效調整關鍵期、金融實體對接适應期”的“新三期疊加”階段。2018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重點應着眼供需再平衡,消納前期存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加快推進實施增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運行中政府力量與市場功能、總供給與總需求、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三個“再平衡”。
從行業發展層面來看,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标,中國紡織服裝産業也在着力解決發展矛盾,加速實現三個“再平衡”:
第一,供需結構的再平衡。改變階段性、結構性産能過剩與産品供給的同質化傾向,圍繞供需匹配存在錯位,解決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實現供需結構的再平衡。
第二,區域發展的再平衡。改變資源要素分布、競争優勢變化與多年發展形成的産業區域格局存在不匹配問題,實現區域之間平衡、協調的總體發展格局,規劃區域發展的比較優勢,提升不同區域之間的高效流動和産業鍊互補式集成創新。
第三,産業收益的再平衡。改變行業盈利能力與經濟貢獻的錯位。與其他行業相比,紡織從業人員工資收入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在資本市場,紡織、服裝、化纖三大闆塊的資産回報率也處于偏低狀态。下階段,應着力提升行業在社會利潤分配中的公平地位,使得優質資源在行業有效聚集,為轉型升級與長遠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關鍵詞三:“再創新”
哲學家瓦爾特ˑ本雅明曾說:時尚是“永恒重生的新”。回到本次論壇的主題:“無界:創新的空間與邏輯”,“無界”将給中國紡織服裝産業突破自身産業邊界、實現價值延伸、提升空間與時間意義上“再創新”,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第一,市場的需求正在呈現“無界”,價值邊界更趨寬度。在“無界”的需求驅動與生活方式的細分裂變下,品牌企業開始加速跨界經營,創新的疆域與空間,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内在張力。
以優衣庫為例。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曾在很長時間内否認自己是“快時尚”。在他的界定裡,“優衣庫是一家技術公司,唯一的競争對手是蘋果,而不是GAP。所以它的産品手冊和廣告中,出現最多的詞語是有關面料的新技術。如今,它不再強調“技術公司”,而是将自身定義為“生活方式公司”。這項重新定位開啟了優衣庫對UT産品線的創新實驗,并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取得合作,把藝術印在了幾十塊錢的T恤上;而以生活方式為名,服裝品牌江南布衣開始推出家居線,Chanel和Cucci開起了咖啡店和餐廳;輕奢品牌Coach和Kate Spade開始擺脫主營包袋的商業模式;珠寶商寶格麗開始開設酒店,推廣意大利生活方式。避免作單一歸類的身份屬性,使得品牌得以有效拓展其自身的價值邊界,在實現高溢價能力的高速公路上,為拓展價值邊界,實現内部創新要素與品牌美譽度的集成,營造了更大的“帶寬”。
第二,技術的驅動正在呈現“無界”,平台賦能更趨高效。技術創新成為驅動“無界創新”的必要條件和基礎設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相伴随的,是生産方式的“智慧融變”與“智慧生态”。
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服裝産業的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同時也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融合下的“無界”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為服裝制造業高度“賦能”,使得整個産業鍊更具柔性、智能、敏捷、高效,“産業+互聯網”的平台戰略得以形成,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及供應鍊、物流鍊等各類創新也在加速實現“無界”融合。例如,如意集團即采用智能化、個性化、綠色化服裝生産線,打造一整套“智能工廠IT信息數據一體化平台”;紅領集團酷特智能打造的“互聯網+工業”的“C2M商業模式”,将大規模、柔性化、快速反應和成本控制有效結合,向市場提供個性化的定制産品,探索了互聯網工業落地的方法論。
第三,零售的方式正在呈現“無界”,渠道模式更趨複合。未來的零售場景将颠覆傳統的零售時空觀,單一的零售場景将成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聯”的複合時空,真正成為圍繞消費生活,高密度、嵌入式、隐形化的一種存在。
近年來,服裝零售渠道呈現出明顯的“去中心化”的趨勢,原來“磚頭+水泥”的實體店鋪時代,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成為“磚頭+鼠标+移動網絡”的全渠道營銷時代。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retailing)的到來,意味着企業為了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的需求,采取實體渠道、電子商務渠道和移動電子商務渠道整合的方式銷售商品或服務,提供給顧客無差别的購買體驗。現代IT技術已經可以讓品牌實現實時(Real-time)和按照地理位置追蹤(Location basedtargeting)用戶的可能性,這也預示着,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黏度将變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聯”。零售與内容的結合,與娛樂的結合,與虛拟現實的結合,與所有在數據世界擁有身份識别功能與交易屬性的載體,具備發生即時鍊接的無限商業可能。
可以看到,丹麥服裝品牌JACK&JONES在成都開設線下首家體驗店。這家最新體驗店為JACK & JONES與音響品牌Bang & Olufsen(B&O)共同打造的線下首家沉浸式體驗店,以瞄準年輕人對“科技”和“體驗”的需求。除了全新跨界視聽區,整個概念店的亮點還在于專門設立的牛仔鐳射區。而國産服裝品牌紅豆則開始推出無人零售店。作為時尚品牌的經營者,如何擁抱這一次“無界”的零售革命,使得線上與線下共享流量,場景無縫切換,并且能夠通過産品結構的調整,避免渠道沖突,需要我們構建更具複合性與合理性的全渠道通路。
第四,文化的流動正在呈現“無界”,創意路徑更趨多元。“無界”讓不同領域内的文化要素加速流動,推動不同的創意得以迅速匹配和有效組合,使得産業足以通過與不同領域内藝術的跨界融合,得到豐盛的滋養與充沛的溢價。
無界的設計,類似于鍛造跨界的“通感”。作家奧斯卡ˑ王爾德說:“人要麼成為一件藝術品,要麼就穿上一件藝術品”。時尚的進化曲線,以往是替代的邏輯,現在則演變為補充的邏輯。文學、建築、電影、繪畫、雕塑……不同領域内的藝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當代時尚藝術的融合,都将為服裝産業的“無界”創新補充可貴的能量,締造多元的發展路徑,幫助我們迎來一個富有審美品味的精神貴族時代。
值得補充的是,“無界”的背後,依然存在“有界”的創新邏輯與現實規則。對社會責任、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對綠色供應鍊的構建,對知識産權與消費者隐私權的保護、對産品責任和消費者責任的倡導,都應當成為創新行為在實現“無界”的融合過程中,嚴格遵循的根本邏輯和現實規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偉大的,充滿無限可能性、新物種層出不窮的時代。同時,這個時代也給了我們許多破題的挑戰,許多終極的追問。
對于中國服裝産業這樣一個具有特别時尚屬性的産業而言,我們要學會用專業技藝“解題”,更要學會用藝術情懷解“風情”。衡量這一份風情是否足夠“風雅”的唯一标準,依然掌握在我們所服務的消費者手中,他們是這一張時尚考卷的終極考官,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是我們這一代紡織服裝人生存與生活的意義所在,也是一切創新行為運行邏輯的根本與初心。
初心不變,創新無界!最後,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真正讓我們的産業,成為人們充滿勞績又詩意栖居的一葉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