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确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制造業升級成績顯著
浙江省
深入實施“10+1”傳統産業改造提升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産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小微企業園區建設,啟動實施紹興傳統産業改造提升試點。柯橋地區大力振興實業,2017年,工業增加值增長7.6%,引進重大項目28個、總投資超660億元。整治提升工業小區131個、關停退出10個,淘汰落後印染産能7.6億米、落後化纖産能1.3萬噸、落後織造産能1億米。印染集聚區三期17個項目加快建設,全國首個綠色印染團體标準完成制定。2018年,柯橋将繼續重抓産業提升,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時尚創意谷”,推進設計“夢工廠”、制造“雲工廠”、瓦欄設計園等建設,加快創意人才和時尚品牌集聚,力争時尚創意營業收入增長16%以上。推進省級跨境電商紡織産業集群試點,建成跨境電商園區,新增跨境電商企業150家以上。持續改造老市場區,提升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打擊花樣版權盜版。
廣東省
為做強服裝服飾産業,廣東虎門啟動創意時尚公社、互利服裝供應鍊等産業創新平台。以純集團總部順利竣工、巴基斯坦服裝龍頭企業在虎門設立産品研發中心,虎門會展中心全年舉辦服裝等大型專業展覽,吸引超過50萬人次入場。
山東省
發揮實體經濟大省優勢,開拓制造強省新途徑。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努力打造質量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品牌價值高、安全環保節能的山東現代工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大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扶持和優先發展以紡織服裝産業、民族手工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持續實施“短平快”項目,推進紡織服裝業向印染、服裝等終端産業傾斜,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發揮帶動就業、促進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的作用。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
廣東東莞以産品質量為突破口推動“質量東莞”、“品牌東莞”建設。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建設,實施技術标準戰略和消費品“三同”工程,開展區域品牌打造行動,推動智能終端、毛織等創建質量安全示範區。抓好商标品牌培育、提升、保護和服務4大工程,加強“東莞制造·知名商标”認定和管理。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企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力軍。全面落實省市“實體經濟十條”,統籌用好30億元扶持企業專項資金。在去年減負新高的基礎上,力争年内再為實體經濟減負190億元以上。
浙江省
浙江柯橋重抓産業提升,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印染産業轉型升級兩大省級試點。關停退出區印染企業,全面完成印染企業集聚,高标準建設藍印時尚小鎮,緻力打造全國印染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加快配套建設,加強金融服務,加大科技攻關,嚴格環保标準,服務一批印染企業成為行業标杆。用好省級振興實體經濟專項資金,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培育行業“隐形冠軍”、“單打冠軍”20家以上。推動紡織業向高端、時尚、私人定制方向發展,高端紡織占紡織産業比重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加快落實工業“互聯網+”、“機器人+”、“大數據+”,力争“機器換人”、“企業上雲”等省級技改投入增長15%。實施“标準化+”提升工程,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浙江制造”标準制定和産品認證,打造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江蘇省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阿(聯酋)産能合作示範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建設紮實推進。南京江北新區、中韓(鹽城)産業園、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複制上海自貿區經驗,開發區向現代産業園區轉型發展、特色發展步伐加快。認真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加大對口支援工作力度,加強區域和省際合作。
廣東省
廣東東莞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為支撐,着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在全國率先實行”以企業為單元“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等改革,形成了兩批25項具有良好示範效應的改革做法。口岸“三互”大通關實現全覆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紮實推進。“東莞制造+電子商務”深度融合。
粵港跨境直通快線正式開通,實現粵港無縫清關,貨物全程無障礙快速直達香港機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通俄羅斯進口班列,啟動中歐雙向班列,東莞始發國際班列貨物貿易額增長42.1%。對“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出口約1200億元,增長10%。與美國威爾遜郡、利百倫市和劍橋市簽訂友好合作備忘錄。
黑龍江省
推動形成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落實“打造一個窗口、建設四個區”的發展定位,提高哈歐、哈俄班列和哈綏俄亞陸海聯運的市場化運行水平。支持哈爾濱開通北美貨運航線。用好中俄科技産業投資基金,促進對俄工業與技術合作。構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鍊
江蘇省
江蘇省實施“互聯網+制造業”專項行動。建立服務全省、輻射全國的智能制造大數據雲服務平台,創建一批示範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領軍企業,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
制定實施重點産業集群培育促進計劃,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一批萬億級産業集群。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分工協作的産業生态體系,促進全産業鍊整體躍升。積極推進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促進要素向高效益、高産出、高技術、高成長性企業集聚。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監管,打響“江蘇制造”品牌。加強知識産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大力推動傳統産業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綠色低碳改造,以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催生新動能。
★廣東省
廣東東莞積極構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鍊,加快推進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培育300個以上改造應用項目,建設2~3個智能制造示範項目。培育一批企業智能升級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強化智能制造要素支撐,籌建國家智能制造裝備監督檢驗中心,實施萬名智能制造人才提升工程,力争3年内撬動融資支持100億元以上。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産業,認定15~20個市首台(套)重點技術裝備産品。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進一步做強紡織服裝、家具制造等産業集群。創新驅動帶動經濟發展
山東省
創新驅動增強動能轉換動力,推進塑造創新創業創造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推進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融合發展,在人工智能、石墨烯、碳纖維等領域加強前瞻性技術布局。在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新材料、綠色化工等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研發投入後補助實施力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以上。
上海市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智能制造、石墨烯等6個共性技術研發與轉化平台啟動建設,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特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蓬勃發展,各類衆創空間超過500家。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創新、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參與科創中心建設等一批重大政策。啟動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着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推動創新成果、創新項目同産業和現實生産力對接,完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堅持标準引領,不斷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實施質量強區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大地理标志商标注冊培育力度,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商标品牌。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現代供應鍊等新業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動能。
環保治理力度繼續加大
浙江省
浙江省提出,要制定實施工業廢氣清潔排放标準,啟動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專項行動,完成100個化工等重點行業廢氣清潔排放技術改造項目。制定實施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标準,啟動10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柯橋區提出,要認真落實《紹興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大“五氣合治”,全年空氣優良率達到80%。規範處置印染污泥68.9萬噸,全部20家企業危險廢物存量清零。全力整改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33批、242件轉辦信訪件按要求辦結。加強涉氮企業源頭管控,啟動工業廢水終端脫氮工程建設,實現出水總氮應急達标排放。
江蘇省
江蘇省提出,全面實施生态河湖行動計劃,完善生态環境管理制度。深化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堅決依法依規整治和關停環保、能耗、安全不達标的企業。
福建省
福建省要持續實施“清新水域”工程。加強重點流域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推動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強工業源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排放控制,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積極應對臭氧污染天氣。持續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加強垃圾分類處置,加強固體廢物進口管理。
廣東省
廣東省要全面啟動省級環保督察,有效解決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18項強化措施,完成國家大氣10條終期考核目标。落實資源稅改革,全面開征環境保護稅。
山東省
山東省繼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主動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加快散煤污染治理。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健全完善河長制、湖長制,推進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紮實推進淨土行動,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7%以上。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全球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