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分析“不平衡”問題
具體來看,三個“不平衡”主要體現在:
其一,供需結構不平衡。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世界最大境外消費國。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遊客境外消費達到2610億美元,同比增加12%。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跨境網購的用戶達0.42億人,同比增長82.6%。中國居民境外消費規模的擴大正是供需結構性不平衡的直接結果。
供需結構不平衡表現在要素供給不能滿足生産需要,産品供給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在要素市場,原料供應受機制政策影響,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以棉花為例,國内外棉價差較大,降低了紡紗企業的國際競争力;棉花質量不高,有效供給不足,不能滿足紡織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問題使得行業發展受到制約。在商品市場,産品同質化傾向較重,部分行業存在階段性、結構性産能過剩,供需匹配存在錯位,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品種結構、品質質量、品牌影響亟待提升,産品和服務對消費升級的适應能力亟待增強。
其二,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要素分布、競争優勢變化與多年發展形成的産業區域格局存在不匹配問題。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動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紡織産業有序轉移,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但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總體格局尚未根本轉變。
從投資來看,2012年~2016年,東部地區投資額由4556.21億元增長至7390.40億元,增長了62.20%;中部地區投資額由2628.95億元增長至4143.94億元,增長了57.63%;西部地區投資額由607.85億元增長至1304.41億元,增長了114.60%。但從總産值看,東部地區紡織産業、服裝産業、化纖産業的工業銷售總産值均占到全國的72%以上。2016年中紡聯确定的199家産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約占全行業的40%。其中東部地區占到集群總數的84%,中部地區占到11%,西部地區隻占5%。這種區域上的不平衡阻礙了資源的高效流動與應用,限制了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制約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三,産業收益不平衡。近年來,盡管全社會工資收入在普遍上升,但在各行業中,制造業就業人員的工資仍處于較低水平。2015年、2016年制造業中的單位負責人收入水平低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從收入差距看,2014到2016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員的收入分别是制造業從業人員工資的2.15倍、2.21倍、2.22倍,差距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在資本市場,紡織、服裝、化纖三大闆塊的資産回報率偏低,與食品等行業有較大差距,反映出行業盈利能力的不足。資産回報率、勞動報酬偏低的現狀,折射出行業盈利能力與經濟貢獻的錯位。行業在社會利潤分配中的相對劣勢地位,使得優質資源不能夠在行業有效聚集,從而制約了行業的轉型升級與長遠發展。
着力解決“不充分”問題
孫瑞哲還指出,在紡織産業的發展語境下,三個“不充分”主要體現在:
其一,産融結合不充分。“融資難、融資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老問題。與其他行業相比,不論是債券發行金額還是滬深兩市企業的總市值,紡織服裝行業均處于相對落後的位置。行業産融結合不充分有政策執行不到位、社會認知有偏差、金融市場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行業企業對資本運作不熟悉、對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對金融創新參與不及時的因素。以資産證券化為例,資産證券化産品通過對現金流的重新設計和證券分層,一方面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産實現變現,另一方面能夠對資産信用風險進行重組,對于企業實現“三去一降一補”有積極意義。作為資産端融資工具,資産證券化通過真實銷售、破産隔離、信托設立、資産分級、有限追索等機制能夠實現表外融資。以這種方式融資,紡織服裝企業即便信用評級較低,隻要有優質财産也能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2016年企業資産證券化産品獲得井噴式發展,發行規模4730億元,但行業企業對此參與使用非常有限。
其二,環境建設不充分。我國每年有大量的消費需求在海外實現,但海淘到的産品卻很多來自中國;消費範圍也從奢侈品轉向日用品。這反映出消費外流的原因不隻在制造能力上,也在品牌影響與消費環境上。世界品牌實驗室的一項對比研究顯示,中國國民對本土品牌信任度不高,這充分反映出行業在環境建設的不足。在文化建設方面,紡織服裝作為文化載體和時尚表達,離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行業内文化資源的應用與推廣程度不高,消費市場培養力度不夠,中國時尚話語權與品牌影響力亟待提升。在責任建設方面,行業對社會責任建設和信用體系建設的認識深度、重視程度需要加強。市場公平競争、知識産權保護依然面臨挑戰,假冒僞劣的個别現象對行業消費環境形成了破壞,賒銷行為對供應鍊誠信與産業協同造成了一定影響,信息時代行業社會責任建設和信用體系建設亟待探索。
其三,創新應用不充分。從2015年開始,我國知識産權相繼實現兩個“100萬件”的突破,即年發明申請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都突破了100萬件。從行業來看,科技創新要素投入也不斷加大,創新産出連年遞增。“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授權專利共14.5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約3.48萬件,較“十一五”期間授權發明專利數增加164.86%。但總體看,行業專利的含金量不高,在核心技術、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方面創新仍顯不足,科技創新對行業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大多數專利處于閑置狀态。創新應用不充分形成了對行業創新資源的極大浪費。
繼續夯實産業發展根基
為解決好上述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行業将繼續紮實産業調研與産業研究的根基,深入了解行業發展需求,做好各種規劃導向型、基礎研究型的行業工作。孫瑞哲強調,今年較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即是對《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的執行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根據國際國内形勢的變化,綜合2016年工信部發布的《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預測和調整2020年紡織強國發展目标,并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期相一緻,提出2025年紡織強國第二階段發展目标。
與此同時,應強化行業社會責任的認知與實踐,不管是從價值觀的認同上,還是從産業鍊協同與誠信的機制建設上,幫助行業、企業逐步建立整體理性與責任競争力;要加強非遺保護的産業化落地工作,找到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根本利益和核心痛點,讓“文化自信”紮根于“産業土壤”;要持續推進産業精準扶貧,在找準切入點、提高精準度、确保實效性上瞄準扶貧對象精準發力。通過務實推進平台功能的建設,努力使行業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達到長遠的發展平衡。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中華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