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物聯網技術助質效提升
事實上,在化纖行業,人工智能已經給不少企業帶來“紅利”。目前,盛虹、恒力、榮盛、恒逸等化纖龍頭企業均在智能化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些企業大都通過技術改造,采用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逐漸解決了招工難、用工貴的行業難題,同時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産品質量。
在盛虹集團全資子公司國望高科的紡絲車間,隻有兩名工人在“看管”着工作中的紡絲設備。車間内,紡絲卷繞機自動運行,一錠錠絡筒整齊地擺放在卷繞機上飛速卷絲,卷繞機滿卷後自動發出信号,自動落筒機通過軌道提前5分鐘到達卷繞機旁,接收絲錠,然後通過智能運輸車分批裝載,送至搖臂機器人處,搖臂機器人再将絲錠卸下,擺放在空絲車上,送入下道工序,一切操作都有條不紊。
這是盛虹集團承擔研制的國内化纖行業首台(套)國産化纖生産智能物流系統的一個環節。據該集團總工程師梅峰介紹,該系統通過生産物聯網,所有生産指令在總控室直接下達給車間,智能化生産車架的機器設備收到指令後馬上開工生産,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據了解,除了紡絲車間,國望高科的加彈包裝車間也實現了全自動化,實現了絲車上線、出入庫、裹膜、開箱、裝箱、貼标、封箱、打包、码垛一條龍全自動包裝功能。機器換人加物聯網技術讓盛虹年均節約成本1500萬元,一條生産線可以節省用工127人,用工率減少34%,故障率減少55.9%,人員單産提升29.8%,産能提升33%。
智能化逐步向“無人化”轉變
打造無人車間,實現生産智能化已經成為榮盛集團的重頭戲。在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看來, 榮盛的聚酯滌綸能夠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中保持赢利,除了有集團完善的上下遊一條龍産業鍊作為保障,還與其注重對現有化纖産業的升級改造密不可分。
在榮盛旗下子公司盛元差别化纖維項目的紡絲環節中,公司一次性投資2.5億元引進了德國4套高端工業自動化設備。這套設備具有卷繞自動落絲——輸送——檢測——中間立體倉儲——包裝等全自動一體化功能,具有國際最先進的水平,是中國首套應用在化纖行業的全過程智能化自動流水線系統。
據了解,榮盛5年前就開始智能化建設。其“機器換人”設備從2011年開始陸續投入安裝,目前已基本安裝到位并投入運行。這套設備全部投入使用後,可減少約40%的勞動力,相應的車間甚至可實現“無人管理”,按目前的薪資水平測算,每年可節約勞動成本約2000萬元。另外,“機器換人”避免了産品在人工搬運、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損傷等問題,較大幅度地提升了産品的質量。
深度融合企業信息系統是方向
恒力集團也是較早探索智能化制造的企業之一,該集團計劃通過“機器換人工”、“自動換機械”、“成套換單台”、“智能換數字”等方式,逐步把企業的發展模式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從而确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集團旗下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長絲生産車間人工摞絲餅的工作都已經交給了機器人。十幾台機器人24小時揮舞着“雙臂”将一排排“絲餅”整齊而飛快地轉動。員工隻需要面對機器前的顯示屏,檢查着每錠絲餅的信息、狀态以及最終質量是否合格即可。
其相關負責人表示,集團近年來引進的全自動包裝生産線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另外,從2013年,恒力集團開始了智能工廠的改造。4年來,車間裡的大部分機器人都經曆了再開發。一台智能化自動包裝機器人能頂上數個工人。
對于恒逸而言,智能化建設中的“機器換人”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與恒逸生産流程優化、生産工藝改進、生産效率提升有機結合。恒逸石化工業大數據服務平台不僅填補了中國在化纖行業智能制造大數據平台領域的空白,還結合自身雄厚的恒逸資源優勢,實現了自動化設備和數據的高效集成。
據集團執行總裁倪德鋒介紹,智能改造升級是恒逸集團的三大企業發展思路之一,在“智能制造+互聯網營銷”方面,恒逸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
據了解,從“機器換人”為主的自動化裝備改進開始,恒逸集團逐步實施推進智能清闆機器人、全自動智能紡絲落絲線、全自動智能包裝線、自動智能裝車機器人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産品外觀檢驗、智能立體庫等。這些自動化裝備形成的海量過程數據經過有效集成,形成了以自動化裝備和工業互聯網絡為基礎、結合快速響應的客戶分層分級管理、貿易、金融、物流和信息物聯協同平台,實現了工業大數據對産業鍊上下遊的鍊接。不僅優化了産品品質,還在深挖産業鍊價值、降低生産成本、提升服務價值等方面收效顯著,并以此為契機将生産制造管理能力提升至全國乃至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行業内智能制造新模式運用的标杆。
與此同時,采用自動化裝備對企業生産過程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進一步推進智能車間示範建設的同時,如何更好地讓智能化設備與整個企業的信息系統相融合成為不少企業未來的探索方向。在這一點上,恒逸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其他企業做出了示範樣本。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中華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