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90年代,淘寶還沒有誕生時,各地批發市場是服裝流通的最重要平台。廣州作為制衣企業最集中的城市,誕生了以白馬、紅棉等為代表的批發市場。上海作為南北交通樞紐,毗鄰火車站的七浦路則成為輻射華東地區的集散地。十多年前,七浦路被稱為“cheaproad”,是人們的淘寶勝地。
淘寶的誕生不僅搶了零售生意,還摧毀了樊德貴們的代理生意:“廠家還要什麼代理,自己開個淘寶店,自己發貨了。”
作為物業方的商場也在試圖改變。2013年,上海七浦路的聖和聖改造,2015年凱旋城也重新裝修,去年聯富跟着重裝完畢。秦建雲供職于聯富服飾市場運營部,他明白市場向商場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不轉型一定會死掉,沒有人再願意在髒亂的市場裡買東西”;但轉型能否成功誰也不知道。
2017年冬天的一個中午,楊麗坐在自己的小店門口,吃着盒飯。這家位于上海興旺服飾市場的六七平方米小店,已經不興旺好多年了。和它并排的十多家店鋪裡隻有零星的三兩家還開着,顧客寥寥無幾,其他都是卷簾門從頭拉到底。
楊麗守着這家小店已經十多年,七八年前市場裡每天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這番情景仿佛還在眼前。而如今,早年跟楊麗一起做服裝生意的老鄰居們幾乎全走光了,有的搬到了别處,有的改了行。
彼時,在北京,著名的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簡稱“動批”)的疏解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11月30日,動批最後一家服裝批發市場東鼎商城也閉市了。至此,動批地區11個批發市場和1家物流公司全部完成關閉,動批成為曆史。
而曾經為全國其他服裝市場提供貨源的廣州服裝批發市場,除了名氣最大的白馬服裝市場、紅棉服裝市場等少數幾家經營尚不錯外,其他小市場也在苦苦煎熬中。即便是白馬服裝市場,其租金和往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包括興旺所在的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在内,這些傳統服裝批發市場,此刻都面臨着寒冬的考驗:活着還是就此消失;而活着,要怎樣才能擺脫困境?
黃金時代年入數百萬
在上世紀90年代,淘寶還沒有誕生時,各地的服裝批發市場是服裝流通的最重要平台。廣州作為制衣企業最集中的城市,誕生了以白馬、紅棉等為代表的批發市場,為全國其他服裝批發市場提供貨源。上海作為南北交通樞紐,毗鄰火車站的七浦路則成為輻射華東地區的集散地。
上海的七浦路服裝市場最早興起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那時交通不發達,南邊的衣服到北方去,上海成了中轉站”,在七浦路一家市場工作了十多年的盧強(化名)介紹說。
2000年前後,在“馬路入市”政策号召下,一批來自浙江溫州、福建等地的商人買下了七浦路的地塊,前後建造了12個服裝市場。以河南北路為界,東面屬虹口區,有兩個市場;西邊的10個市場屬原先的閘北區(現在的靜安區),總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一度彙聚了七千餘家服裝店鋪,上海周邊的江蘇、浙江,乃至安徽、山東等地的服裝零售商們都是七浦路的常客,外界估計七浦路區域一年服裝交易額最高曾達到50億元。
十多年前,七浦路被稱為“cheaproad”,是人們的淘寶勝地。
樊德貴是七浦路市場資深的老闆之一。作為上海本地人,樊德貴家的老房子就在七浦路上。上世紀90年代,尚在外企上班的樊德貴将七浦路的店鋪租給别人賣服裝。“那時一年的租金是十多萬,但他們賣服裝一年掙的比這個多很多倍。”
于是,看得眼熱的樊德貴辭掉了工作,決定下海一博,轉行服裝批發。新七浦市場2001年開業,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樊德貴一口氣拿下了10個鋪位。
“那時好像什麼都能賣掉,做服裝也不需要什麼眼光。”雖然此前并未接觸過服裝行業,但樊德貴的轉型異常順利,“周邊都是做服裝的,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他們在哪兒進貨,去了廣州住到酒店,大家一聊,還能互相介紹貨源。”當時的服裝市場采用代理制,樊德貴跟着外地同行很快拿下一些服裝廠的上海代理:“2005年是巅峰期。”
“不用擔心賣不掉,就是擔心搶不到貨。”樊德貴回憶說,那個時候自己每天都蹲點廣州負責搶貨,店鋪從早上四五點鐘就開始發貨,“上午9點鐘基本就可以打烊了。”他每天每個店鋪的流水至少有一兩萬元,而且利潤可以達到30%。
“一些老闆确實賺到很多錢!”盧強見證了市場最興盛的時候。十年前,七浦路的老闆們每年可以賺上幾百萬元。去年,新七浦市場四樓的店鋪公開出售,一些大鋪的總價超過千萬,業主一次性就能付清。
“最恨的人是馬雲”
2008年,淘寶B2C淘寶商城上線;2009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誕生,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最重要的購物節。今年雙十一當天,天貓、淘寶總成交額1682億元,毫無懸念的再刷新紀錄。
而另一邊,七浦路的生意開始風光不再。
樊德貴這些年已經将10個鋪位陸陸續續賣掉了8個。2008年,他感覺女裝營業額開始下降,于是将最後兩個女裝鋪位也租給别人,自己在市場五樓租了一個鋪位做男裝。“相對女裝來說,男裝銷量不高但利潤高,款式翻新也沒那麼快,不用蹲守廣州,也不用擔心庫存積壓。”
最近幾年,樊德貴對自己的服裝生意不再怎麼上心,“不太想做了”。
五樓的男裝主要由妻子在打理,挂職上海新七浦市場商會會長的樊德貴,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商會辦公室裡接待來客,順帶看看股票。“生意好的話,我到店裡幫幫忙,但現在也沒有這個需要。”
男裝生意本身就不比女裝熱鬧,加上大勢不佳,現在一天最多也就幾千塊的流水,基本是零售為主。“這是個夕陽行業,二三十年前(服裝批發)就是這個模式,現在還是這個模式,沒有變化,現在賺的是辛苦錢。”樊德貴笑着說,他的孩子也沒有繼續從事服裝批發的生意。
蕭條的不僅僅是興旺服飾市場。“以前七浦路一天的客流量可能有10萬,現在,五六千吧。”盧強說。
早年清早6點半已經開業的市場,現在到了上午10點才開始蘇醒。
在占據最佳地勢,距離天潼路地鐵站最近的聯富市場,隻能偶爾見到三兩顧客。聯富去年剛剛重新裝修,今年8月重新招租,雖然八九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已經降至10萬元,但目前尚有近一半的鋪位未能租出。
而在不遠處的白馬高級服裝市場二樓,不少店鋪已經淪為倉儲。
七浦路也曾試圖轉型做線上,但并不成功。“他們已經習慣了做批發,做電商還要花錢請人做頁面,做客服,這邊商品剛挂到網上,說不定回頭就已經被别人拿貨拿走了。”盧強所在的市場也有一個線上交易平台,但現在交易基本已經停滞。
淘寶的誕生不僅搶了零售生意,還摧毀了樊德貴們的代理生意:“廠家還要什麼代理,自己開個淘寶店,自己發貨了。”
“七浦路老闆們最恨的人就是馬雲。”盧強笑着說。
一方面是電商沖擊,另一方面是市場被分流了。“現在各地的市場太多了,杭州有杭派,武漢有漢派,常熟依靠工廠也建立了批發市場,深圳現在有些更高端的服裝批發市場。”一名上海的服裝店老闆說。而近鄰上海的杭州和常熟兩地,因為自身有制造産業鍊支撐,成本更加低廉,加上當地政府的支持,近幾年批發市場反倒發展很快。早年從樊德貴那裡批貨的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的零售商們,現在自家門口也有服裝批發市場,再不用跑到上海來了。
皮革之都的雙重煩惱
在距離上海西南100多公裡之外,中國皮革之都海甯也有着和七浦路一樣的煩惱。
已經在海甯皮革城工作了十多年的宋小姐,說起現在的生意,一臉的抱怨:“周末人是多一點,但是買的人還是少。”而在五年前,“那個時候一天可以賣一百多件皮衣,來的人都是要買的,現在來的人,看的多買的少,你看他們……”
說着話的時候,兩個男顧客走進店,他們之前看中了一件3200元的皮衣,還價1300,宋小姐沒再搭理他們。“現在出貨慢,價格還很爛,旺季一天能賣個十多件已經不錯了,以前一件男式單皮衣能賣1500-1600塊,現在大概隻有那些有牌子的能賣到這個價,其他都是八九百塊錢。”
生意不好,在皮具箱包批發樓裡的張阿姨也有同感。作為2005年從老市場一起搬遷過來的業主,張阿姨享受了皮革城物業的租金優惠,但她和老伴現在懶得對生意再投更多精力,“生意好的時候我們有五六個100多平方米的倉庫,現在一個倉庫都不用了,店裡倒騰一下就行,我們再做做嘛,就準備退休啦。”
裴爽是2004年海甯皮革城對外招商引資時,從東莞來到這裡的。她開玩笑地說,“我是看着它(皮革城)從小到大,現在……快到從大到無了。”今年,為了節約成本,她不再為顧客提供免費的包裝袋了。
店鋪的租金行情是市場生意的晴雨表。
李繼鴻在海甯開了一家皮草工廠,在皮革城也開店,但現在他大部分時間都不在海甯,而是為了銷售奔波在各地。他對租金變化體會挺深:“五年前,100平方米的店鋪租金要200萬以上,現在四五十萬就能拿下。以前天南海北的人坐飛機、坐火車去海甯買皮草,現在一個電話或者微信,加上快遞就能搞定,去市場的人越來越少了,有的時候店裡的員工比顧客還多。”
裴爽覺得海甯皮革城生意不如五年前,跟海甯皮革城自身去全國各地開批發市場有關。海甯皮革城于2009年開始在全國擴張,目前已經在遼甯佟二堡、江蘇沭陽、河南新鄉、四川成都、湖北武漢、黑龍江哈爾濱、山東濟南、新疆烏魯木齊等地建有連鎖市場。
“蛋糕都給分沒了。”裴爽說,剛開始海甯皮革城去外地開分市場時,作為批發商的她很開心,“我們等于是跟着去吃蛋糕。”可是當市場越來越多後,她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
“我們到了外地市場,也需要投入人力财力,但投入和産出并不成正比。”現在,雖然她底下的代理商數量增多了,但批發總量卻不增反倒減了。“譬如說以前我有10個代理商,他們每年一年賣300件,現在有30個代理商,但每人一年隻能賣100件,代理商生意不好做,就慢慢退出,那我的總量也就下來了。”
作為海甯皮革城的開發商,海甯皮城(002344,SZ)的業績也明顯受到市場的影響。剛剛發布第三季度财報顯示,當季營業收入為3.44億元,比同年同期下降22.4%;淨利潤為4789.13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4.12%。海甯皮城此前在中報中稱,今年上半年物業租賃及管理實現收入5.92億元,同比下降16.91%,原因是“為維護成熟市場的繁榮穩定,讓利于商戶,部分市場商鋪的租賃單價局部下調所緻”。
十字路口上的服裝城
以剛剛關閉的動批來說,有數據顯示,最熱鬧時,動批年營業額達到兩百多億元,日均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而如今的動批市場日均人流量不到1萬人,加上自2014年北京市執行《新增産業禁止和限制目錄》以來,動批市場内商戶兩年多保持“零增長”。
而動批所以被整體搬遷,主要原因還在于其作為物流和集散中心的定位,已經對北京的城市環境造成負擔,與北京城市環境治理出現沖突。
和已經上市的海甯皮城、已經撤離的動批相比,地處上海市中心的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何去何從更加迷茫,它也比以往任何時候和周邊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七浦路區域屬于靜安區蘇河灣核心區域,毗鄰高檔樓盤華僑城蘇河灣,往南是全球頂級酒店寶格麗酒店。而七浦路上的大多數市場,仍然保留着十多年前的破舊、髒亂形象。
“拆遷,十年前就說了,”每個七浦路人現在對拆遷已經沒有任何恐慌,“拆不掉。”拆不掉的原因是,七浦路的十多家商場,大多數以小産權為主。以新七浦市場為例,剛開業時,大部分店面已經出售,去年四樓最後一批店面也出售給小業主。早年幾十萬購買的店面現在已經升值至幾百萬元,“很多人的身家性命都在裡面,這要怎麼拆?”
正是受制于小産權分散,自上而下的轉型動力越來越弱。在七浦路周邊,幾乎每隔幾十米就會有一處金屬栅欄。前往批發衣服的人隻能扛起小推車才能通過栅欄,這被認為是一種人為阻礙。早年,大巴車規定不能進入市場周邊馬路,但并沒有人管理;現在車輛管理非常嚴格,大巴車徹底消失後,生意更加清淡了。
而樊德貴說自己并不是典型的七浦路老闆,七浦路很多老闆都是溫州人,他們大多以家族為單位,習慣在艱難時刻抱團打拼,甚至轉型自救。
溫州人薛立業和張餘安都是在2006年來到七浦路。現在,為了吸引客人,薛立業請了兩個身材面貌姣好的小妹在店裡當模特,為顧客展示上身效果;張餘安在七浦路賣的服裝統統直接來自妹妹的服裝工廠,而他家族裡的弟弟等也在别的市場銷售服裝,他們會一起讨論服裝設計、最新流行的款式,希望通過直營模式更快适應市場的變化。
作為物業方的商場也在試圖改變。2013年聖和聖改造,2015年凱旋城也重新裝修,去年聯富跟着重裝完畢。秦建雲供職于聯富服飾市場運營部,他明白七浦路市場向商場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不轉型一定會死掉,沒有人再願意在髒亂的市場裡買東西。”但轉型能否成功誰也不知道。
凱旋城去年開業後,将市場名稱改為“首爾時尚中心”,現在主打年輕、時尚,出租率達到了九成以上。
同為轉型為韓國館的聖和聖,雖然收獲了一波“韓流”的紅利,但現在也面臨繼續發展瓶頸。
今年8月,聖和聖在3樓開辟了一家商場直營店,希望通過零租金的方式吸引更多設計師入駐。聖和聖的副總經理張麗偉介紹說,“我們通過銷售扣點的方式寄售設計師品牌,這樣設計師可以零門檻入駐我們聖和聖最好的位置。”這些設計師不局限于韓國,也有來自本土的設計師。但必須通過3個月的考核期,否則會被市場淘汰。聖和聖希望未來可以将這個直營店拓展到外部商場,從而實現再次轉型。
“未來七浦路将不再是10年前便宜貨和批發的集散地,而是蘇河灣集時尚創意、休閑娛樂與一體的綜合性消費生活空間。”張麗偉覺得這條路更适合七浦路的發展。
但溫州商人薛立業和張餘安覺得,那已經不是七浦路服裝批發市場了,他們是不會去這樣的商場的。他們的擔憂不是毫無根據。在北京另一處服裝批發市場——大紅門,老牌市場天雅女裝和新世紀大廈已經完成轉型升級,形成以創意設計、時尚發布和互聯網+體驗購物中心為特色的新業态模式。轉型升級後,兩家市場商戶數減少過半。
服裝批發市場陪伴中國城市渡過青澀年代,但她們的前途在哪兒,沒人說得清。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