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輕工業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面臨哪些困難?随着“十三五”的開局,特别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實施之年的開啟,輕工行業又有哪些機遇和挑戰?1月13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世成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和本報在内的多家媒體的聯合專訪。他表示,“十二五”期間,創新對産業升級拉動效果明顯,“十三五”時期,在輕工業落實“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過程中,創新的地位巋然不動。
回顧“十二五”——創新對産業升級拉動明顯
談到輕工業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成績時,王世成表示,輕工業在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發展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并從三個方面進行解讀:
第一,綜合實力較強。從行業角度來講,截至“十二五”末期,輕工業占全國企業15%的資産,主營業務收入的20%,利潤的21%,26%的出口創彙和25%的勞動就業。輕工業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僅去年前11月,輕工主營業務收入就達20.83萬億元,暫居工業領域首位;全行業利潤增長9.52%,這個增幅在工業領域名列前茅。可以說,“十二五”期間,輕工行業整體綜合實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第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十二五”期間,輕工業國家級各類研究中心及重點實驗室達41個,國家級的企業研發中心144個,為行業發展給予了很強的科技支撐。同時在發展中,不少企業都在為自身研發能力的提升、創新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積極努力。以輕工百強企業為例,平均科研投入已經占到主營業務收入的3.05%,而且海爾、海信、格力、四川達威皮革、廣州喜之郎以及華泰造紙等都超過百強的平均值,應該說都非常重視并且加大了科研的投入,這樣使整個行業逐步的發展,“十二五”以來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第三,國際競争力明顯提升。2014年輕工業完成了6153億美元的出口創彙,“十二五”期間年均出口增長14.7%,100多種輕工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電、皮鞋、五金、羽絨制品、自行車等占國際市場份額的50%以上,取得了明顯進步,輕工大國名副其實。在國際交往中彰顯了輕工産品的形象。
展望“十三五”——優化供給結構提升創新能力
工信部的權威數據顯示,僅2014年,我國出境旅遊人數為1.1億人次,境外消費額達一萬億元,其中購物消費達5000多億。而值得關注的一個變化是,5000多億元的消費從過去購買的大多是奢侈品,明顯轉到了日用消費品。中國遊客在國外大肆搶購的馬桶蓋、電飯煲、乳膠枕,無一不是輕工産品。如何引導消費回流也成為很多業内人士關注的焦點,對此,王世成也有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商品品質品牌、購物心理、商品價格和服務環境等多個因素的綜合反映。”
王世成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們在承認輕工産品在中高端領域還有短闆的同時,也應該從供給側改革、完善品牌管理等方面發力,從而引導消費回流。
第一,從輕工行業來講,一定要向中高端産品發力,要努力提高産品的品質,比如我們的鋼琴,國内也有很多品牌,像珠江、星海、海倫、長江等,近年來質量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已進入國際音樂殿堂,但是應清醒地看到,在高端演出琴的選擇上目前大多還是選擇斯坦威等國際品牌,所以要承認差距,要下大力氣去促進産品研發,加快縮小差距。
第二,在行業發展當中務必突出質量為上,要對輕工産品在标準體系上加快接軌,在質量把關上更加嚴格,發揮近百家專業檢測隊伍的作用。比如食品,要加快建立檢驗檢測的體系建設和溯源系統建設。也可在具有國際競争比較優勢的行業開展國内外産品實物質量對比測試等,努力讓百姓更多享受到輕工産品質量的紅利。
第三,在整體發展中,支持國内一些為國際品牌代工的企業,像我們的皮革、家電、玩具、五金等一些代工比較多的行業,要考慮如何将其轉換為自主設計、自主品牌,這種跨越是一個捷徑,應該鼓勵他們在這些方面進行有效地轉換。
另外,在當前國際經濟不是很景氣的情況下,适當鼓勵優勢企業出國跨境,對世界一線品牌進行有效并購,可以減少我們創立世界級品牌和名牌産品的時間。因為據我們分析,世界級品牌的創立,從出生到它的興盛一般要經過25年到30年的周期,我們要在這個方面通過跨國兼并的方式,把它的品牌、研發能力、銷售終端等完整的産業鍊一并收購,這樣對我們借鑒提升超越發展會有利。“我們對輕工業的跨越發展充滿信心。”王世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