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嘉賓: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忠偉
我們這段時間在考慮,不管是紡織,還是我們未來中國發展,品質、品種、品牌都是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們國内在去産能,我們在國際上争産能,當然我們有很多目的,我們要打入國際市場,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渠道,真正意義上讓中國的産品走向世界。
我們中國過去的30年的發展中,初步統計,我們大概有221個品類是全球第一的。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我們現在中國所有的工廠,開足馬力生産,我們基本上可以滿足全球70%的消費。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在滿足70%消費的同時,我們是得到怎樣的一種回報呢?這是我們基本上達成共識的,是我們靠我們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成本,我們來滿足我們對利潤的需求。
當然不可否認,過去的30年,整個中國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我們整個工業體系,也是從一個非常落後的工業體系向一個先進工業體系轉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更多的是以利潤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包括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尤其是紡織企業,我們基本上是模仿式創新,延續了國際上發展的一些老路。
很顯然,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今天,我們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我們所有面臨的問題,也是當我們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時候都浮現出來的問題,我們現在的這些生産能力,到底往哪裡去?其實紡織這些年很不容易,在2010年,就很明顯感覺到了消費端的疲軟和消費端整體消費模式的轉變。
2010-2015年,也是“十二五”發展的這五年當中,對于紡織業整體的商業模式的沖擊,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大的。大家知道“雙十一”很有意思,有一些消費者買5件衣服,退4件,因為試穿一下,有4件不合适就退掉了。所以我們現在“雙十一”的消費量,不能真正意義上說明我們整體的消費能力。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供給端和需求端由于進入互聯網時代,已經沒有隔閡了,沒有障礙了,它是零距離的。所以如果我們單獨談供給端改革,不談需求端和供給端的結合是沒有意義的,未來也是沒有出路的,因為這是一廂情願的,因為需求和供給畢竟要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性的考慮。
所以我認為,在未來整個中國企業,尤其是我們紡織行業未來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适應互聯網時代。
走向未來很重要的方面,我們需要建立我們的品牌。在國家提“互聯網+”的時候,我們提什麼?叫品牌+互聯網。在品牌基礎上,你可以“+技術”,可以“+文化”,可以“+設計”,可以“+款式”,最終形成一種多樣化的消費。很顯然我們中國在品牌建設方面遠遠落後于我們現在的經濟地位。我們現在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品牌在全球所占的份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大家知道,我們很多都是國有企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企業,在市場上赢得了巨大的品牌商譽。
做品牌是一個國家工程,我們現在很多人說,品牌就是你企業的事情,我說不是。品牌有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有形的是你所在的行業、産品組成有形的系統。無形是國家企業和人的素質,形成品牌無形的系統。大家知道德國的精密儀器制造是最好的,法國奢侈品最好,英國經典制造最好。這樣的品牌定位,和消費者的品牌記憶,就形成對這個國家、企業、品牌的國民意識。我們國家要進行未來30年的轉型的話,品牌一定是重中之重的重點。
當然做品牌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原創性創新,而模仿式創新很難做品牌。
未來的轉型發展,品牌很重要,但是在品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如果我們在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上,根本意義上改變了我們現在所有的觀念的話,那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我們未來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