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以來,由于下遊消費疲軟,上遊資金大多轉化為下遊庫存,紡織廠舉步維艱。對于紡企來說,去庫存有兩層含義,一是消化産成品庫存。山東東營某紡企負責人說,截至1月19日,他們廠産成品庫存為17天,較往年的20餘天的水平少3天,原因是本年度他們一直堅持“按單生産”,庫存一直保持較低水平;二是回籠資金。“如果産品賣掉了,貨款回不來,壓力仍然在我們自己身上。”該負責人說,自2015年10月至今,下遊企業賒欠貨款已達1000餘萬元,相當于500餘噸普梳32S紗線庫存仍滞存手中。
談起政策,大家歡欣鼓舞,因為這是解決中國産業發展難題的必由之路。但是,當談起具體操作,多數紡織廠又愁眉不展。
消化實際庫存有多難?
這不得不看一看外紗的沖擊。據海關統計,2012年我國外紗進口152萬噸,2013年210萬噸,2014年201萬噸,2015年1-9月已達182.51萬噸,超200萬噸也根本不成問題。那2016年呢,市場認為超250萬噸問題不大。因此有人說,目前印巴、烏茲别克斯坦、越南、印尼等地的C40S以下棉紗品質已全面達到并超越大部分中國中小企業,就連精梳紗、高配紗也逐漸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緊密紡、賽絡紡等新型紡紗技術、産品比例甚至高于中國企業。
雪上加霜的是下遊消費極其疲軟,尤其紡織品服裝出口數據不容樂觀,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累計出口紡織品服裝2839.79億美元,同比減少4.86%,可謂前有深淵,後有追兵,紡織廠消化庫存之路難如上青天。
回籠資金之路有多難?
曾聽一位業界同行說,年底了,他們也派出業務員追讨貨款,忙活一個月下來,僅追上來100多萬元,不足外貨款的二十分之一,如此差距也讓他們無語。這家企業的情況絕不是個例,據了解,2014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紡織服裝企業就掀起了倒閉潮,很多企業老闆丢下廠房、設備及工人跑路。
例如2015年5月,某号稱擁有500餘家形象店,整個集團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服裝企業,被爆倒閉。2015年8月,廣東省江門市某制衣廠,大型港資企業,工人數曾達2000多人,年産值過億元,主要生産adidas及其它歐美名牌運動服裝,因生産訂單嚴重不足,經營困難,與工人解除勞動關系,設備被法院查封,近年來這些案例不勝枚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很多紡織廠貨品賒銷出去了,面對下遊的倒閉潮、跑路潮,就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從以上兩點來看,紡企去庫存之路走得何其艱難。2016年面對着去庫存壓力,生存之路在哪裡?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一位市場人士說,有兩條路可幫企業去庫存,也算是“死馬當活馬醫”。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發O2O銷售模式;二是在這幾年的寒冬市場中,打好基礎,練好内功,伺機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