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不到3公斤,到2017年人均消費量已達到22公斤,是1978年的7倍多。”“2016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為79.16萬元/人,是1978年的44.5倍。”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召開第四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會長孫瑞哲在會上作工作報告時列舉了多組數據,反映出我國紡織工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據統計,197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276萬噸,占全世界的比重不足10%。2017年,纖維加工量已達到5430萬噸,是1978年的19.7倍。行業形成了全球最完備的産業鍊,産品結構也更加多元。服裝、家紡、産業用三大終端行業纖維消費比重從1980年的84:11:5調整至2017年的45.5:27.6:26.9。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産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1978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總産值(不變價)473.2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2.5%。到2017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8935.6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5.9%。
孫瑞哲說,行業不斷推進全要素生産率和産品附加值提升。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工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産品開發能力整體大幅提升,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
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僅為21.5億美元,2017年出口額已經達到2745.1億美元,是1978年的127.4倍,占全球比重的35.8%,行業對于增加我國外彙發揮了突出作用。1978年,全國貨物貿易逆差11.3億美元,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10.3億美元。2017年,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2488.9億美元,是1978年的241.6倍,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額的58.9%。
孫瑞哲表示,當前紡織行業利用國際資源的重心已從最初的産品、資本、技術的“引進來”轉變為“走出去”。目前,骨幹紡織企業通過綠地投資、資本運作等途徑積極開展全球産業鍊布局與跨國資源整合。截至2017年,紡織行業境外投資企業已逾千戶,投資存量達88.1億美元,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随着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行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穩。
目前,我國紡織全産業鍊整體制造能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纖維材料技術發展迅猛。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紡織制造技術快速進步,開始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變。場景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廣泛滲透,行業新模式、新服務不斷湧現。
據孫瑞哲介紹,2018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運行質效持續改善。今年1~8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032.8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潤總額1791.8億元,同比增長6.8%。今年1~8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銷售利潤率為4.7%,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
孫瑞哲說,未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将緻力于建立行業品牌和質量顯著優勢,增強消費者對中國産品的認同感與認可度,擴大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行業标準宣貫範圍,繼續開展品牌專業人才培訓。通過開展區域品牌試點、品牌大會等活動,孵化區域品牌、國際品牌。圍繞“三品”戰略,不斷提高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與創新能力,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台。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全球紡織網。本文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等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