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會長表示,棉花與化纖之間表現為替代、競争和相互依存三種關系,在最近幾十年紡織業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段,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棉花與再生纖維素短纖維、聚酯短纖在核心資源、産品性能和特點、供應能力等方面各具優劣勢。近10年來中國棉紡産業使用非棉纖維量持續增加,2017年達1270萬噸,比十年前增加51.7%,占中國棉紡行業纖維量的比重超過60%。
端會長對近幾年棉花供需平衡情況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儲備棉情況和内外棉價差的走勢,對近幾年棉花政策的變遷和對棉紡行業的影響進行了梳理。
有關化纖,端會長介紹,近十年來,中國化纖産量持續保持增長态勢,年均增長速度為7.38%,随着基數的不斷擴大和全球分工的調整,中國化纖産量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化纖的發展将呈現出:聚酯龍頭煉化一體發展、産業集中度提高、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的特點。
端會長表示,中國糧棉争地矛盾依然突出,未來在國際貿易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棉花種植面積難以有效擴張,粘膠纖維有能力彌補棉花的供應不足,今後中國将大力發展與棉花密切相關的粘膠纖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常規粘膠纖維生産的綠色化,常規粘膠短纖維近1年内已投放産能63萬噸,未來1年拟投放産能68萬噸,未來5年規劃産能110~360萬噸;二是萊賽爾(Lyocell)纖維實現國産化,萊賽爾短纖維現有産能4.5萬噸,5年内拟投放産能13.5萬噸。其他規劃項目還有74萬噸。
端會長談到,從過去10年看化纖與棉花的競争,雖然化纖占據了一定優勢,但基本是良性的,競争促進了各自産業的技術進步,未來化纖、棉花會和平共處,占據各自市場,但增量主要靠化纖。
端會長認為,由于中國競争優勢明顯,化纖仍将繼續發展,但發展速度将逐步減緩,并在2020年前後基本與全球增速同步,占全球的比重也會基本穩定。
有關棉花,他認為在中國,由于人口衆多、可用耕地面積受限,未來應更重視糧食生産,受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影響,棉花種植将進一步向新疆集中。中國将會進一步放開棉花的進口,增加配額數量。國家輪入輪出制度将會在适當時機啟動,具體操作将更加市場化。
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端會長談到,中美貿易戰不隻是“貿易戰”,而是更深層次的改革戰、戰略戰。美國是中國化纖出口第二大市場,近5年出口量年均增長7.56%,但占我國化纖總出口量的比重在下降,對美出口化纖産品主要是滌綸長絲、短纖、錦綸長絲、粘膠短纖,其中滌綸短纖約占46%。
中美貿易戰涉及化纖全産業鍊,美國是我國滌綸短纖出口第一大市場,2017年占14.4%,并且近幾年一直維持在10%-20%的占比。對美出口量占國内産量比例雖然不高,但對于較為脆弱的滌綸短纖行業來說,貿易摩擦的影響不容小看。加征關稅後,中國滌綸短纖出口美國市場競争力減弱,韓國可能成為最優,亦或促進美國本土短纖生産商的負荷提高。我國滌綸短纖行業脆弱,加征關稅可能會導緻行業銷售疲軟,影響效益。
對美出口粘膠短纖總量占國内産量的比重僅1%,并且在美2000億最終清單中排除了出口量最大的55041000未梳粘膠短纖,因此貿易戰對粘膠短纖出口的實際負面影響不大。中國加征5%進口關稅将對粘膠纖維行業産生一定影響,将會增加企業的原料成本。為降低成本,企業可能會選擇其他進口源來代替美國,比如進一步向巴西、印尼、南非等國家集中。
我國自美國進口棉花數量占比第一,2017年占比超過40%。加征25%關稅後将大幅增加用棉成本,棉紡企業一方面将尋找其他進口源代替美棉,無污染的澳棉和巴西棉比較可能取代美棉,印度棉為次選,另一方面将調整産品結構,加大非棉纖維應用開發,這對非棉纖維來說是一次意外的機遇。
端會長對企業應對措施提出4點建議:(1)小步慢走,謹慎投資;(2)三個不猶豫:抓管理、搞研發、機器換人;(3)“一帶一路”,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和全球資源配置;(4)一定要有非棉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