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2017/2018年度是在三年棉花目标價格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深化棉花目标價格改革的第一年,在價格回歸市場,紡織企業優質用棉需求難以滿足的形勢下,棉農及棉花加工企業普遍更加注重棉花内在質量,以求在市場競争中通過好的質量來提高其産品競争力、拓寬産品銷路。
據中國纖維檢驗局的棉花質量情況分析報告顯示,2017/2018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細絨棉綜合質量有所提升。從顔色和軋工質量來看,顔色級指标區域化差異較為明顯,近年來各區域檢驗量占比逐漸趨于穩定,因此顔色級指标變化不大,以白棉為主,且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白棉2級與白棉3級兩檔。
軋工質量主要集中在中檔,中檔及以上占比達到98.67%。從纖維長度來看,平均長度基本與上年持平,但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有所下降,其中,長度指标體現在30-32毫米長度級與28-29毫米長度級的棉花保持上一年度占比,較往年均大幅增加。
從纖維内在品質來看,馬克隆值和斷裂比強度兩項指标表現均較為良好;其中,馬克隆值指标較上一年度再度提升,A級占比明顯增加,C2檔過成熟棉占比減少;平均斷裂比強度指标回升,強及以上棉花占比提高。
作為全國最大棉花産區新疆2017/2018年度棉花各項質量指标與上年度相比,平均長度降低0.02毫米、平均長度整齊度指數降低0.43個百分點、馬克隆值A+B級占比增加了1.57個百分點、平均斷裂比強度提高0.13cN/tex,總體内在質量狀況好于2016/2017年度。
報告分析稱,造成異性纖維、混等混級、品種适應等問題的原因,一是産業規模,我國棉花種植以小戶、分散為主,棉花生産集中度低,有較大推廣面積的品種很少,在加工環節,大部分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專業化程度不高,經營理念和質量意識較差,部分雖然有質量意識,但不注重在收購棉花時細分棉花等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