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了解到,在重點方向中,綠色制造系統集成明确指出重點在機械、紡織等行業;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中對紡織高新材料也有涉及;此外,紡織企業還可在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方面申報。
資金支持力度多大?據小編了解,每個方向并不一緻,補助标準總體上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20%~30%,單個項目專項資金補助總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重點方向
(一)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
圍繞《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十大領域“一攬子”突破行動關鍵瓶頸。
(二)綠色制造系統集成
重點在機械、電子、化工、食品、紡織、家電、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圍繞綠色設計平台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鍊系統構建三個方向,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
(三)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
1.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
2.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
(四)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
劃重點
◆2018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申報要求
圍繞綠色設計平台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鍊系統構建三個方向,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
項目要求
項目前期工作應較完善,并應于2020年12月底前實施完畢。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對涉及綠色生态環境意義重大的重點區域給予一定傾斜支持。
資金支持
原則上申請财政補助資金按項目總投資金額的30%測算,同時單個項目申請财政資金不超過5000萬元。
2018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指南
(與紡織相關内容摘編)
一、綠色設計平台建設
通過在産品設計開發、原料選擇、生産工藝驗證、包裝優化、回收利用等多個環節的實踐,構建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綠色設計平台,對能量流、物質流進行精益化綠色管理,通過産品綠色設計升級拉動綠色設計和綠色工藝技術一體化提升,共同開發一批綠色化特征鮮明、相對于傳統産品提升顯著的産品,創建一批綠色設計示範線和産品驗證生産設施,建成具有行業代表性的綠色設計信息數據庫、綠色設計評價工具和平台等。
1.鼓勵進行具有綠色、健康、舒适、耐用等性能的綠色設計産品開發和改進,改善原材料、零部件綠色低碳屬性,推進産品結構優化設計、産品功能組合與優化設計、生産過程能源節約和資源節約,提升産品的可靠性和綠色性能,使其易于維護和維修、使用便利、易于回收利用。
2.鼓勵充分考慮下遊生産、使用、回收利用等環節資源環境影響,持續開發和使用低毒低害、無毒無害的綠色原料和助劑,推廣高性能、輕量化、環保健康新材料,突破綠色原料選擇、創新設計和應用技術。
3.鼓勵綠色設計與制造一體化關鍵技術突破,創建綠色設計技術産業化示範線,開展綠色設計方案的驗證與優化,不斷提升産品綠色制造水平。
4.鼓勵開展産品包裝減量化、可循環利用設計及材料替代,推進包裝減量化,采用便于運輸、裝卸、搬運的設計,提升包裝材料的回收和重複利用率,選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的新型綠色包裝,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産生。
5.鼓勵開發面向産品綠色設計和改進的生命周期數據庫和評價工具,應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CA)優化原料選擇、産品設計和制造方案,構建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評價體系。
6.支持建立産品綠色設計與評價标準體系,加快推進綠色設計産品評價标準制定,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産品。
通過綠色設計平台建設,在聯合體内實現綠色設計資源共建共享,出台一批綠色設計标準,大幅提升綠色産品占比。面向相關行業和領域,分享綠色設計資源,提供綠色設計服務,引領行業提升綠色設計能力和産品綠色化水平,提高綠色精益生産能力和産品國際競争力。
二、綠色關鍵工藝突破
由行業龍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與上下遊企業、生産制造單位、中介機構、科研院所等組建聯合體。加大創新、推廣應用力度,在實施覆蓋全部工藝流程和工序環節的綠色化改造升級的同時,進一步聚焦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特性或服務支撐多行業、多領域的綠色關鍵工藝技術或核心共性裝備、材料等,開展綠色制造關鍵工藝技術裝備的創新突破、集成應用和體系化推廣,實施一批綠色制造關鍵工藝技術裝備産業化重點項目,解決關鍵工藝流程或工序環節綠色化程度不高的問題。
1.綠色标準:
鼓勵跨行業跨領域綠色關鍵工藝和材料的突破與應用,支持采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減廢減排效果明顯的綠色關鍵共性工藝技術,鼓勵集成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進行綠色化工藝改造,制定一批綠色關鍵技術标準,提升重大裝備自主保障能力。支持聯合體統籌實施綠色制造重點項目,開展全流程、全工序綠色化改造,既解決關鍵工藝流程或工序環節綠色化程度不高問題,又實現系統化、集成化綠色升級。
2.機械行業:支持綠色化鑄鍛焊成形制造基礎工藝,支持通過無模鑄造、清潔鍛壓、以鍛代鑄、近淨成型、綠色焊接、無害化表面處理、清潔熱處理、少無切削液綠色加工、無損檢測、增材制造等綠色制造關鍵工藝技術和裝備的創新和集成應用,支持高效節能電機、變壓器、風機等節能設備産業化及應用,支持與新品設計制造形成有效反哺互動機制的高端智能再制造技術應用及服務等。
3.化工行業:支持副産鹽、重質劣質油等資源化利用,農藥、染料等化工生産的關鍵綠色生産工藝技術,化學原料藥綠色合成和分離技術,鼓勵綠色環保生物基增塑劑産業化及其應用、高性能固化劑綠色制造工藝、綠色催化劑關鍵技術工藝等,支持塗料、橡膠制品等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替代或減量化技術、化工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4.紡織行業:支持紡織染整綠色新工藝、大型印染綠色裝備技術突破、綠色面料生産技術等,鼓勵開展與化工、食品等行業在染料助劑、植物顔料應用等方面的綠色技術協同突破。
5.大型成套設備:支持軌道交通、大型風電裝備、大型海水淡化及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生活垃圾協同處理、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大氣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修複、環境應急處理、分布式能源系統等大型成套設備綠色制造技術工藝及産業化應用等。
三、綠色供應鍊系統構建
由行業龍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與核心供應商、物流商、銷售商、終端用戶、回收利用企業等組建聯合體,突出牽頭企業對産業鍊上下遊的影響力和帶動性,确定和實施企業綠色供應鍊管理戰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部門職責,圍繞采購、設計、生産、銷售、物流、使用、回收處理等重點環節,制定一批綠色供應鍊标準,形成典型行業綠色供應鍊管理模式和實施路徑。
1.聯合體共同建立并應用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數據收集、分析及評價系統,建設上下遊企業間信息共享、傳遞及披露平台等,實現綠色供應鍊信息化管理,實現上下遊企業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物料綠色管控、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等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監測。
2.實施綠色供應商管理,将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納入采購要求,重點建設供應商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供應商認證、選擇、培訓(提升上遊供應商管理能力,将綠色供應鍊的激勵效果傳遞到二級甚至三級供應商)、審核、績效管理與退出機制。
3.建設綠色回收體系,采用産品回收電子标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建立可核查、可溯源的綠色回收體系,支持資源綜合利用重大技術裝備開發應用,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實現廢舊産品在生産企業、消費者、回收企業、拆解企業之間的有效流通。
4.選擇綠色化改造潛力大的産品,對産品線進行綠色化改造,采用輕量化、長壽命、易回收、易運輸等特性的材料,應用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綠色産品和裝備。
◆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申報要求
項目要求
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采用招标方式組織遴選,項目實施期不超過3年。
資金支持
工業強基工程專項補助标準原則上不超過項目總投資(不含廠房、土建、土地、鋪底流動資金、建設期利息等費用)的20%,單個項目專項資金補助總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已通過其他渠道獲得中央财政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得申請本專項資金。
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一攬子”重點突破方向
(與紡織相關内容摘編)
特種聚酰亞胺材料——解決特種聚酰亞胺材料産業化關鍵技術和工藝瓶頸,實現特種聚酰亞胺材料從單體、樹脂到聚酰亞胺産品的全産業鍊生産和産業化,形成1000噸/年産能。
主要内容和産品(技術)要求:
1.高純度聚酰亞胺合成單體二酐和二胺單體純度≥99.5%,金屬離子含量≤2PPm;2.聚酰亞胺樹脂及複合材料使用溫度-267℃~400℃,解決大型聚酰亞胺闆材(1000×1000×400mm)成型難題;3.聚酰亞胺泡沫通過相關測試要求及裝機評審,且成功應用于海陸相關裝備上;4.聚酰亞胺塗料通過高鹽霧、高水汽、強腐蝕、強輻照、高熱、低寒、高絕緣等條件測試。
◆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及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申報要求
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将圍繞2類項目組織實施:一是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試驗驗證類項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類項目。
項目要求
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類項目須由用戶、系統集成商、軟件開發商、核心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等組成的聯合體聯合申報。申報項目須能夠在2020年底前完成項目驗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類項目須為已開工在建項目。
資金支持
納入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的項目,撥付财政資金進行補助。
2018年智能制造綜合标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指南
(與紡織相關内容摘編)
一、綜合标準化類項目
依據智能制造相關基礎共性标準和關鍵技術标準的成果,圍繞十大重點領域,同時适當兼顧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開展重點領域智能制造行業應用标準制定,并就标準内容進行試驗驗證。重點方向包括:
1.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标準
(1)基于數字仿真的可靠性測試方法标準;
(2)可編程控制器異構平台文件交互标準;
(3)智能工廠數字化交付标準,智能工廠制造資源虛拟映射模型标準,基于模型的檢驗标準;
(4)網絡協同設計/制造關鍵技術标準;
(5)時間敏感網絡(TSN)與用于工業控制的對象鍊接與嵌入統一架構(OPC UA)融合關鍵技術标準;
(6)面向制造的機器視覺系統檢測标準,基于AR的裝配、維修标準,面向制造業的邊緣計算系統架構标準,工業技術軟件化标準。
2.行業應用标準
(1)關鍵技術裝備遠程運維(故障模式識别、預測性維護)标準;
(2)基于大數據的産品質量分析标準;
(3)基于供應鍊的企業群協同設計/制造标準,基于産業鍊協同的智能制造管理平台标準;
(4)面向行業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集成标準;
(5)面向行業基于風險分析的工業控制安全要求。
二、新模式應用類項目
緊密圍繞十大重點領域,适當兼顧優勢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重點在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方面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廣應用,加大重大短闆裝備的推廣應用,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工業軟件在關鍵環節的應用,建設工業雲等服務平台,積極培育智能制造生态,提升供給能力和支撐能力,滿足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需求,探索和實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豐富成熟後,在制造業各領域全面推廣。
與紡織相關的重點方向: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高檔數控機床整機,數控系統,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精密刀具,工業機器人及控制器、視覺系統關鍵零部件。
新材料領域: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複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纖維新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合金材料,含能材料(民用爆炸物品)。
醫藥等民生領域:診療設備,制藥裝備,藥品生産,紡織服裝,輕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