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天山南北棉花陸續出苗,大片的棉田裡湧動着綠色希望。據自治區農業廳農情調度顯示,截至5月11日,全區棉花播種面積已完成2311萬畝。
目前,新疆棉花總産量占全國比重已經超過80%,可謂“一枝獨秀”。近年來,自治區持續推進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棉花結構調優,産業調順,氣象一新。今年以來,我區棉花繼續立足“供給側”,向優質高效發展。
棉農種棉意願增強
“今年,全區棉花播種面積繼續保持增長趨勢。”5月16日,自治區農業廳種植業和農藥管理處副處長湯義武說,從今年全區棉花種植意向性調查情況來看,2018年新疆棉花意向種植面積為2668萬畝,較去年增加16萬畝,全區已播種棉花面積較去年同期增加42萬畝。
“沙灣縣今年播種棉花179.7萬畝,比去年增加5萬畝。”沙灣縣農業局局長唐新濤說,近三年,沙灣縣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上升,這主要得益于近幾年棉花比較效益增加,平均每畝地的純收入在1000元以上,相對優于其他作物,從而提高了棉農的種棉積極性。
棉農種植意向增加,是今年我區棉花種植的顯著特點之一。從全區來看,多重利好因素促使全區棉農種棉意願增強。
湯義武分析,去年,全區棉花市場價格較好,棉農收益較往年有所增加,種植積極性自然提升。加之去年國家将新疆棉花目标價格由一年一定改為三年一定,棉農預期收益穩定,種棉意願增強。同時,自治區從2016年以來持續推進棉花結構性改革試點工作,一些棉花産區探索出了棉花節本增效的新路子,棉農種棉效益提升,也直接促進了全區棉花種植面積增加。
優化布局提升品質
記者從阿克蘇地區農業局了解到,阿克蘇地區今年将棉花種植面積控制在720萬畝以内,較2017年同期減少70萬畝。在棉花産量上,今年力争皮棉單産130公斤以上,較2017年增加3公斤以上,同時,還要求各縣(市)争取用3年時間,堅決退出風險棉區和次宜棉區的棉花種植。
湯義武說,今年,全區棉花生産以重要農産品保護區劃定為抓手,繼續調減風險和次宜棉區棉花種植,引導棉花種植向優勢産區集中。
今年,瑪納斯縣六戶地鎮陳家渠村棉農劉忠海根據所在合作社的推薦,選種了早熟棉花品種新陸早61号。他說:“按需種植,不僅受棉企歡迎,棉農收益也不錯。”
湯義武說,自治區結合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工作,在全區逐步推行棉花主栽品種“一主兩輔”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棉花主栽品種,積極引導棉農統一棉花品種。
沙灣縣從2016年開始,将全縣上百個棉花品種統一成3至5個,有效改善了棉花品種雜亂、品質不一的情況。“這主要得益于我們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了棉花栽培、機械作業、采收和交售的統一。”唐新濤說,目前,沙灣縣有109個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棉農5700戶,入股的土地面積達30萬畝,合作社統一作業有效提升了棉花品質。
機械化引領降本增效
今年,全區棉花将針對南北疆不同生産特點,以棉花質量調“優”、生産方式調“綠”、産業體系調“新”為方向,向高質量、低成本、高效益轉變。這其中,機采棉的推廣是重點之一。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廳了解到,去年以來,受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的影響,我區棉花全程機械化技術得到了有力推廣。我區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總動力同比增長4.3%,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4.4%。
瑪納斯縣北五岔鎮綠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呂大海說,合作社今年引進了十台衛星導航無人駕駛拖拉機,往年6700畝棉花播種需要20多天,現在最多一周就能播完。實行精準化播種,還有助于提高棉花采收質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湯義武介紹,今年,我區将繼續推動北疆地區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為主體,大力推廣機采棉,南疆地區以龍頭企業大規模流轉農民土地,開展适度規模種植為主體,積極發展機采棉。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