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自治區紡織服裝企業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實現精細化管理,使得産品質量不斷提升,競争力不斷增強。如今由新疆本土企業生産的粘膠纖維、高檔棉紗、服裝、地毯等産品不斷出口到中亞和歐洲。
眼下,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大背景下,一大批知名紡織企業正以更加強勁的競争力,在新疆紡織服裝産業闆塊大顯身手。
政策利好營造發展環境
5月2日,在新疆漢城服裝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産車間裡,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生産一批訂單短褲。這家企業于2017年4月入駐新疆緣祺紡織産業孵化園。得益于政策的利好,企業入駐僅一月,就順利進入正式生産。
“是政府在土地、稅收、電價、培訓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讓我們有了發展的信心。”新疆漢城服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劍文說,“未來,企業将依據市場情況,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産品質量,同時帶動更多當地人就業。”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确定,把發展紡織服裝産業帶動就業,作為穩疆興疆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幾年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實施社保、電價、培訓等方面特殊優惠政策,紡織服裝産業發展成效顯著。
前不久,自治區發布了《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産業帶動就業2018年行動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完善自治區紡織服裝産業政策的通知》,提出堅持就業第一、南疆優先,力争今年實現紡織服裝産業新增就業10萬人,并以就業為導向,向南疆傾斜、向服裝家紡等終端産業傾斜,調整完善了17條政策措施。這無疑将進一步促進我區紡織服裝産業的大發展。
瞄準重點推進産業升級
作為一家集研發、生産、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阿拉山口振德醫用紡織有限公司加快了産業升級步伐。去年,企業引進了248台高速噴氣織機生産線設備,實現了紡織産品生産多樣化,一方面提升企業自身實力,另一方面也在助力整個綜保區紡織産業轉型。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國内自動化、信息化“二化融合”管理的現代化專業醫用棉紗樣闆工廠。
“轉變思路以後,我們的紡織設備不僅從過去數量的增長,轉為效率、産量、質量、技術的提高。同時,又賦予了一度成為‘夕陽産業’的傳統紡織業以‘朝陽産業’的生命力,帶來雙赢局面!”公司總經理唐忠明說。
目前,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紡織服裝産業實現突破,開發區紡織服裝城印染園、家紡織造園、針織園、毛巾園初具規模,全産業鍊已經形成。
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提高産品檔次,積極推進裝備技術工藝升級創新。如今,我區紡織企業正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全力推進産業升級。
産業聚集聚焦“一帶一路”
在位于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内的新疆華孚色紡有限公司的廠房裡,大型機械有序運轉,工人們正有序進行紡紗作業。自進入新疆以來,該企業已建成7個工廠63萬錠色紡紗,解決了阿克蘇地區周邊縣市的近6000人就業。該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孫瑛介紹,目前企業生産的色紡紗超過三成出口歐美國家,随着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年産量也每年不斷遞增。
因看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優勢,去年5月,德國特呂茨施勒紡織機械公司在庫爾勒紡織工業園,成立了紡織機械新疆技術服務中心。目前,該工業園内金富特種紗業、富麗震綸、利泰絲路等大型紡織企業的主機、零配件及其技術服務都由該技術服務中心提供。
不僅如此,該技術服務中心計劃将以庫爾勒紡織工業園為中心,建立輻射新疆、帶動中亞多國的紡織機械技術服務網絡。
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原料資源、低廉的要素成本、廣闊的産業發展空間,以及強烈的引資需求,如今我區正逐步吸引東部沿海地區紡織企業向中西部地區加快轉移。東莞、深圳、上海、惠州、蘇州、杭州等城市的紡織企業紛紛遷址新疆。華孚、如意、金昇、天虹、紅豆、即發等一批國内知名紡織服裝品牌和出口加工型企業在阿克蘇、巴州、烏魯木齊、伊犁、喀什等地投資設廠。
據新疆紡織服裝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數據顯示,從2014年初到2017年底,僅疆外企業就達616家,實際投資額超過800億元人民币。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讓更多企業看到了“向西服務、量身打造”的發展機遇。
根據規劃,到2023年,新疆将建成中國最大的棉紡織生産基地、西部地區最大的服裝出口加工基地,同時把烏魯木齊市建設成為中亞時尚之都。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全球紡織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