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棉農積極性 穩固優勢産業
随着棉花收儲制度的取消以及近幾年棉花價格波動的加大,無論是在新疆地區還是内地棉花主産區,棉農的抗風險能力都面臨着較大的考驗。在一些貧困縣,種棉收入幾乎是農民所有的收入來源,棉花産業既是當地的傳統優勢産業,也是主導的脫貧産業。“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出現,無疑為棉農在農災保險之外又增添了一份踏實的收入保障。
近三年來,“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穩步擴大,惠及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從一開始接觸時的“不了解”“不參與”到現在的“積極參與”“很欣喜”,從基層的認識路徑來說,“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無疑是成功的。近日,期貨日報記者深入河北、新疆等棉花主産區,對參保的棉農進行了走訪。
保障棉農收入 保護優勢産業
距離河北省邢台市幾十公裡的威縣,是當地的一個傳統棉花種植産區,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作為棉花生産大縣,威縣的棉花種植面積占河北省種植面積的10%以上,常年植棉面積超過80萬畝,棉花産量一直位居華北第一,素有“冀南棉海”的美譽。“這個地兒曆史上就是種棉花的,一般都是銷往山東。”一位當地的村民說。
高公莊鄉是距離威縣縣城30公裡的一個鄉,棉花種植面積3萬多畝,但由于近年來種植棉花效益不好,棉花種植面積在逐漸減少。“鄉裡除了種植業,也沒有别的産業了。除了棉花,還種植有一些大棚蔬菜、梨樹等。”當地的村民對記者說。
如何把當地的優勢産業更好地保留下來,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保障棉農的收入,進而調整種植結構。落地在威縣的“保險+期貨”的試點項目無疑幫助了這裡的棉農保障了收入,同時也維護住了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據當地村民介紹,試點覆蓋了2000噸的棉花現貨,去年最終實現了54.94萬元的賠付。
同樣是棉花優勢種植産區的還有新疆阿克蘇地區。這裡是國家級優質商品棉生産基地,被譽為“中國棉都”和“長絨棉之鄉”。“保險+期貨”試點之一的柯坪縣位于阿克蘇地區的最西端,屬國家級貧困縣。
從阿克蘇市區到下面的柯坪縣啟浪鄉已經通了高速,一望無際的鹽堿地在車子的兩側匆匆掠過。棉花是啟浪鄉的傳統産業,也是這裡的主導脫貧産業,因此,如何保障棉農的收入是當務之急。
家住在啟浪鄉努爾巴格村的村民劉章祥是個好客的棉農,記者被熱情的他邀請到屋裡坐。劉章祥介紹說,這房子是2011年的時候蓋起來的,那時棉花雖然還沒有實行目标價格補貼,但價格還是相當不錯。
劉章祥家裡有300畝地,其中16畝地是自有的,其他的是去年開始承包來的,家裡的四個人基本靠這些棉花地養活。“隻要肯幹,種植棉花的收益還是相當可觀的。”據劉章祥介紹,去年每公斤棉花是7.23元的銷售價格,政府每公斤還補貼0.5元,通過參與“保險+期貨”的試點項目,每公斤賠付了0.075元,刨除地租、種子化肥等成本,估算每畝地有1000元的純收益,去年一年劉章祥一家靠這些棉花地就有了30萬元的淨收益。提起他的種植技術,鄉長都贊不絕口:劉章祥會管理、敢投入。
走進棉花地裡,記者遇見了正在田間忙活播種的玉素甫·阿迪力一家。阿迪力是吾斯塘博依村的一位棉農,他從2001年就開始種植棉花了。去年,靠着家裡的棉花地阿迪力一家共獲得3萬元的年收入,其中有12畝地參與了“保險+期貨”項目的投保,一共拿到了2000元的賠付。
“此次在柯坪縣開展的"保險+期貨"的試點無疑是成功的,為棉農的收入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試點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就是調動起了棉農種植的内生動力,這對于今後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當地政府的一位負責人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
刺激規模化經營 加快區域脫貧速度
從2014年開始,我國棉花市場取消了收儲制度,改為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标價格補貼、在内地實行定額補貼的政策。棉花目标價格政策雖然推動了新疆棉花産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棉農抗風險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弊端,據市場人士反映,這些弊端包括财政成本大、區域間不平衡以及滋生“養懶漢”的現象出現等。
近年來,棉花價格波動不斷加大,穩定棉農收入成為棉花種植産區政府面臨的重大難題。“保險+期貨”模式的出現,及時有效地保障了棉農免受因棉花價格下跌而遭受的損失。棉農購買保險後,當價格下跌時,棉農将獲得保險賠付;而當價格上漲時,棉農正常以市場價格售出,獲取收益。最終的效果是,市場為棉農面臨的價格波動風險買單,而不用棉農自己承擔風險。對于棉農來說,在收益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可以不必擔憂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收入影響,專心從事棉花種植,大大刺激了棉農參與生産的積極性。
如果說農業保險主要解決的是農戶因災返貧的問題,那麼“保險+期貨”模式解決的則是農戶因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返貧的問題。據威縣試點項目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保險+期貨”在當地由政府機構統一部署指導,調動保險、期貨等金融行業的專業積極性,充分發揮保險、期貨市場的避險功能,利用市場化手段為農民提供價格保險扶貧項目支持,切實保障了農戶所面臨的價格風險,使得更多農戶敢于參與土地流轉,刺激了規模化經營,從而加快區域的脫貧速度。
該負責人坦言,從本質上看,“保險+期貨”緻力于從防範風險的角度保障投保農戶的利益,旨在避免投保農戶的收益受到市場價格波動而降低的情況發生。然而,農戶更多地将目光放置于賠付階段,将前期保費的投入作為一種投資,并且是“保收益”的投資,認為無論市場行情如何變化,項目結束時都要收到一定的賠付。對于這一觀念的産生,根源還在于農戶對于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的理解不夠,沒有從本質上理解金融的風險管理屬性,将“保險+期貨”項目理解成為一種新形式的農業補貼。面對這一問題,還需各方加大投教力度,積極引導,從而更好地實現“保險+期貨”項目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特别提示:本信息來源于大耀網,僅供參考閱讀。
如涉及版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