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30日報道,多年來,潘靜(音)的家族紡織企業一直在生産家用棉制品——從鍋具隔熱墊和烤箱手套到洗碗布和毛巾等應有盡有——并出口到美國和歐洲。
最近,他們想升級家族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工廠的生産線,增加生産非一次性棉制購物袋和手機表情符号形狀的枕頭,以吸引更多客戶。但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海外需求增長緩慢讓潘靜别無選擇,隻能将工廠賣給一家規模更大、更專注于國内市場的紡織企業,希望新資金能維持工廠運轉。
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參加廣交會的潘靜說:“我認為繼續銷售這些低價值産品沒有未來。”一直持續到5月5日的廣交會是中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出口導向型展會。
報道稱,中國的紡織和服裝企業正在經曆痛苦的行業重組。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出口國,産能十分巨大,但是随着國内供應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保護主義擡頭,其行業競争力遭到削弱。
報道稱,随着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服裝進口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産品的需求呈下降趨勢,中國在全球紡織和服裝業市場所占的份額從2015年的38.6%下降到2016年的35.8%。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卻一直在穩步上升。目前深圳的最低工資每月約為336美元——是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兩倍多。
報道稱,受行業重組的影響,一些大型服裝品牌難以盈利和融資。
但美國特拉華大學時裝與服飾研究助理教授盛祿(音)說,“中國制造”産品并沒有失去價格競争力。
盛祿說:“中國正在成為亞洲服裝出口國越來越重要的紡織品供應方,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據盛祿的研究,孟加拉國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所占比重按價值計算從2005年的39%上升到2015年的47%,類似趨勢可能出現在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
他說:“未來值得關注的一個有意義的指标是,‘中國制造’産品在其他亞洲國家出口全球的服裝中的價值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