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紡回收尚未實現有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俞建勇表示,由于廢舊紡織品的再生利用難度大、效率低,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和利用尚未實現有序發展,緻使廢舊紡織品日益增多、數量巨大,占據大量備放空間,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發布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明确提出“推進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建立廢舊紡織品分級利用機制,在慈善機構、社區、學校、商場等場所設置舊衣物回收箱,建立多種回收渠道,推動軍警制服、職業工裝、校服等廢舊制服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鼓勵服裝品牌商回收本品牌的廢舊衣物。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提出,要鼓勵任何有需求、有産品、有市場的綜合利用行為,建立合理布局和精細分類的分揀中心,最終形成完整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産業鍊。
據有關統計顯示,國内目前廢舊紡織品回收公司超過5000家,注冊回收站超過10000家,但沒有記錄在案的近50000家,從業人員200多萬人,這大量不在案的回收站存在着不少問題。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主任唐世君表示,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回收存在以下問題: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模式,大量周轉資金壓在貨物上,沒有資金進行技術更新;分揀仍然采用傳統的人力模式,遠遠落後于西方發達國家,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廢舊服裝出口壓力增大,利潤越來越小,競争越來越激烈;對于再生利用行業,投入的設備資金很大,再生産品的附加值較低,投資回報率較低。
亟待立法激勵廢紡循環利用
“立法能夠激勵廢舊紡織品服裝及纖維資源得到循環利用,提高纖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規範再加工纖維的生産和使用範圍,促進再加工纖維産業質量提升。”中國纖維檢驗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祁同星強調。
俞建勇認為,要構建回收、分擦、分離、開松、再生産、多樣化産品的全周期循環經濟技術鍊;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适用技術,實現廢舊紡織品的高值化利用。研究制定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技術分類指導目錄鼓勵采用高新技術,逐步淘汰落後工藝,杜絕二次污染。支持利用廢舊紡織品生産再生紗線、再生長纖、再生短纖、建築材料、市政材料等重點産業化項目。
唐世君認為,未來廢舊紡織品行業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套公正的第三方運營的可追溯系統,便于政府管理和支持;成立一個廢紡發展基金,用于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企業發展;打造廢紡綜合利用全流程示範工程,研發專項技術及物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廢紡行業的信息化管理和高值化利用。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任、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顧明明表示,近年來,随着國家促進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各項相關政策的出台,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規模日益壯大,技術有所突破,資源環境逐步顯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産業政策支持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引導扶持與規範整頓并重。二是形成典型廢舊紡織品回收模式,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産品有所突破。三是廢舊紡織品成為各行業原料的有效補充,具有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先進技術需要推廣學習
回收來的廢舊衣物首要問題就是消毒,對此,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趙國樑表示,回收來的廢舊衣物上會留有各種緻病菌,目前服裝消毒的主要方法包括洗滌、濕熱滅菌、低溫滅菌、紫外輻照等。其次是分揀,分揀技術是高值化利用的基礎,國外在線NIRS鑒别分揀系統是比較常用的,我國較為先進的方法是近紅外光譜法。
據京環紡織品再利用邯鄲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書潤介紹,根據纖維種類的不同、紡織形式的不同、原料來源的不同、處理工藝的不同,公司采用工業自動分揀和人工分揀相結合,工業自動分揀針對滌綸、棉、毛、麻、粘膠等,人工分揀針對種類、織造方式、顔色不的紡織品,兩種方式結合能夠對廢舊紡織品進行精準分類以利于末端處理工藝的順利進行,實現高值化再利用。
分揀之後就是物理或者化學工業再回收,如何通過物理和化學技術高值化地回收廢舊紡織品非常關鍵。李書潤表示,采用機械的方法将廢舊紡織品進行切割、撕裂、開松後得到單根纖維,得到的纖維又可分為可紡纖維和不可紡纖維兩種。可紡纖維可以利用摩擦紡、環錠紡、轉杯紡和平行紡等方法進行紡紗,工藝成熟,目前已大規模發展;不可紡纖維采用氣流成網方式來制備無紡布産品,也是目前産業發展的重點。
張家港市澳洋呢絨有限公司總經理丁雷表示,公司從服裝廠、紡織廠、H&M等收購回來的廢舊紡織品進行破碎後紡成再生纖維,織出具有穿着性和一定功能性的面料投放市場。
浙江華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方隆介紹,作為中國廢舊紡織品毛紡及産業用材料工程實驗基地,公司專門設置回收分公司,在小區或院校回收舊衣物,并回收大量制服。回收的舊衣物約30%經開松後再紡紗、織造成面料,加工成服裝,其他70%經氣流成網技術加工成産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于生态修複、建築保溫、軌道交通、家居複合材料。